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全球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在美国,围绕AI的政策与监管话题日益成为公共讨论的焦点。2025年6月,美国国会正在审议一项关键立法草案,其中包含一项引发广泛争议的条款:暂停各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执法权达十年之久,直到2035年。这一提议旨在通过联邦层面的统一监管,加速创新步伐,增强国家竞争力。然而,来自加利福尼亚、纽约、德克萨斯等积极推动AI法规的州政府以及行业观察者却发出了强烈的反对声。这反映出联邦和地方权责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昭示出未来美国AI治理的复杂挑战。该草案并未禁止各州制定自己的人工智能法规,而是明确限制了州政府对这些法规的执行权,这意味着虽然州级立法依然存在法律文本,但无法产生实质法律效力。
这样的停顿对近年来由各州率先推动的多项先进法律造成实质影响,例如俄勒冈的AI透明度法规、田纳西的ELVIS法案以及纽约对政治广告披露的规定等。长期以来,由于联邦政府在科技监管方面立法乏力,各州已承担起监管先驱的角色,针对深度伪造技术披露、生物识别监控、AI生成声音克隆等问题,推出了本地化且切实有效的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填补了监管空白,还促进了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一旦执法冻结实施,这些法律将形同虚设,甚至会使得诸如纽约等地已投资建设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面临监管模糊,将本应保护公众利益的伦理底线进一步拉开。法案不仅适用于新制定的法律,还具有追溯力,涵盖医疗、金融、广播、执法等多个行业,这些领域已经面临严峻的AI风险挑战。例如,医疗行业使用AI辅助诊断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问题,金融领域的AI算法风险控制,以及执法部门使用面部识别和行为预测技术的伦理风险。
冻结州级执法权势必使得这些行业的监管力度大幅降低,从而增加潜在风险。同时,该提案所带来的集中化控制被诸多批评者认为会削弱地方创新能力,阻碍多样化治理结构的形成。州政府往往能够针对本地特有问题设计定制化政策,灵活调整法规方向,推动立法机制的持续优化。比如加州针对生物识别技术的严格规定,正是基于其对隐私权重视的特殊需求,而新泽西则充分关注选举相关虚假信息的治理。这种先“试点再推广”的多元探索,曾经被证明是美国在环境保护、数据隐私等领域快速推进政策革新的有效模式。冻结推动后,联邦政府在AI监管上的“集权”虽然看似简化管理流程,但却有可能导致创新活力大幅降低,尤其是面对AI技术演进的复杂多变。
与此同时,数十个州积极开展AI相关的职业培训项目、公共信任建设计划以及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这些举措为未来AI治理建立了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一旦失去监管实权,这些努力的价值可能严重受损。对于科技巨头而言,这种监管冻结似乎释放了“暂时无忧”的信号,给企业带来了更宽松的外部环境,但从长远看,缺乏有效的监管监督,技术风险和社会负面影响可能会被无限放大。他们无需担心地方政府的处罚或约束,将加剧算法偏见、数据滥用以及信息操控的风险。因此,这项禁止州政府执法的法案,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创新动力,反而可能导致监管空白和安全隐患,进而损害公众利益和市场信任。面对这一立法动态,美国各州正积极协作,呼吁国会审慎对待,通过合理渠道维持地方监管权。
许多法律专家指出,联邦与州政府应形成合作机制,而非“一刀切”的冻结措施。未来的AI监管需要兼顾国家统一标准与地方灵活治理的优势,实现制度设计上的平衡与互补。作为技术记者,我认为治理AI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联邦政府在推动统一框架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各州的独特性和创新实践,共同构建安全且富有活力的AI生态系统。同时,公众和行业需持续参与监督,确保技术进步不脱离伦理和社会责任,从而真正实现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的理想。总的来看,当前的AI监管冻结方案引发的冲突,揭示了美国联邦制度内治理科技创新的内在矛盾。
未来,只有通过开放对话和多层合作,才能为新一代技术发展建立坚实的法规基础,保障国家竞争力和公共安全的双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