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作为人类进化史中的重要分支,其认知能力和文化表达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我们对尼安德特人的符号性行为持谨慎态度,认为这些能力主要属于现代智人。然而,近年来不断涌现的考古发现正在逐步改变这一观念,其中尤以西班牙中部塞戈维亚圣拉撒罗岩穴发掘出的一块标记鹅卵石为代表,这块鹅卵石不仅携带着古老的人类指纹痕迹,还涂有明显的赭石颜料,引发了关于尼安德特人认知复杂性的深刻讨论。圣拉撒罗鹅卵石的发现背景极为重要,出土于该岩穴的Mousterian文化第H层,时间定年约为距今4.3万年至4.4万年,居留于这一区域的尼安德特人正处于即将消失的边缘。地层保持完好,遗址中没有发现现代人类的遗存,确保了鹅卵石和颜料标记的原始归属。该鹅卵石以其特异的形状和表面特征脱颖而出。
在鹅卵石一面有三个天然形成的杯状凹点,中心正中则清晰可见一处用赭石颜料点缀的圆形红点。通过三维扫描技术精确记录了鹅卵石的形态,科学家还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红点进行了元素分析,确认红点为铁氧化物组成的赭石颜料,没有发现有机粘合剂的残留,说明颜料为纯天然材料。此红点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表面隐约呈现一枚指纹的细节,经多光谱成像技术发掘后才得以揭示。这枚指纹的宽度、细节和纹路经过专业鉴定,被认为极有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的指纹,且其位置明显非偶然,与邻近的三个杯状凹点形成几何上的对称关系。对此位置的统计学分析支持红点是刻意置于此,排除了自然形成的可能。与同一遗址内同层其他鹅卵石对比,圣拉撒罗鹅卵石在尺寸、形状和被标记的独特性方面均独树一帜,未见被用作敲击工具的痕迹,排除了功能性的工具使用假设。
研究团队提出,鹅卵石的选取和红点的印刻体现了尼安德特人的审美选择和符号意图,可能是表达面部特征的抽象形象。这种看法借鉴了“拟人幻觉”(pareidolia)现象,即人脑倾向于在无生命物体上识别脸部特征,认为鹅卵石上的三杯凹与红点组合有可能构成了早期的人脸象征。该发现为尼安德特人具备抽象思维和符号使用提供了实物证据,挑战了过去认为其文化表现力低下的传统印象。它表明在4万多年前,尼安德特人已有能力制造和使用具象征意义的物件,从而在其文化系统中引入了象征交流的元素。这枚指纹和颜料标记物揭示的象征行为也引发了对尼安德特人社会认知结构的再思考。符号的使用意味着语言前期的交流方式,展示了群体成员间企图传递身份、意图或理念的可能性。
此外,这一发现与法国拉罗什-科塔尔面具状雕塑、直布罗陀的岩刻以及其他地点发现的类似遗物共同构成了欧洲中晚更新世尼安德特人象征行为的多元拼图,证实了其文化行为的多样性和递进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圣拉撒罗鹅卵石上的指纹是目前所知最完整的古老辨认痕迹之一,其年龄和品质均跻身世界顶尖水平。相比之下,以前发现的部分指纹如科尼希绍遗址的树脂指纹虽更久远,却因保存状况和环境因素限制了学术解读的深度。这一研究还体现了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多光谱成像、三维扫描和高端材料分析技术,科学家得以捕捉并分析微小且隐匿的证据,重塑远古生活的细节,进一步破译人类文明的根源。不仅如此,圣拉撒罗遗址出土物的年代与西班牙其他洞穴中的壁画和装饰品时间相当,强化了尼安德特人早期艺术表达的证据链。
尽管迄今为止,尼安德特人是否拥有类似现代人的抽象艺术表达能力仍存部分争议,但这些实物资料大大丰富了对其智力和文化活动的认识,提出尼安德特人完全有可能具备创造视觉符号和进行象征交往的认知基础。总结来看,圣拉撒罗岩穴的颜料标记鹅卵石不仅为我们认识尼安德特人的象征性认知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理解人类艺术和符号文化的起源开辟了新视角。它表明早在大约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就拥有复杂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社会交流需求,通过运用颜料和利用自然对象创造符号,参与文化表达。未来随着更多类似证据的发现和分析,尼安德特人在文化演进中的地位将愈益清晰,推动人类学、考古学乃至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圣拉撒罗鹅卵石的发现无疑是解开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认知奥秘的重要钥匙,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早期的思想世界和文化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