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洲国家逐渐增强对本土矿产资源的管理与控制意愿,特别是对于黄金等贵金属,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矿产资源的主权问题显得尤为敏感。马里作为非洲第三大黄金生产国,近年来在矿业政策方面做出了诸多调整,包括出台更加严格的矿业法规,力图提高国家对矿业收益的掌控力。巴里克矿业集团(Barrick Mining)作为全球领先的黄金开采企业,在马里的Loulo-Gounkoto矿拥有重要的投资和运营权益。然而,由于税务争议和矿权管理问题,双方矛盾迅速激化,最终导致马里政府采取了强硬措施试图接管该矿。巴里克向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提出仲裁申请,试图透过国际法和多边机构的介入保护其合法权益,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马里政府于2025年初声称巴里克矿业存在税款拖欠行为,并于一月份没收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三吨黄金作为罚款。
巴里克对此予以坚决反驳,称其完全遵守合同义务并按时缴纳税款,声称政府此举带有政治动机且过程缺乏透明度。法院定于2025年6月初审理马里政府提议对Loulo-Gounkoto矿进行临时托管的申请,若法院裁定支持政府立场,这家矿山可能会面临被置于政府直接管理下的风险。由于国内司法环境的不确定性,巴里克选择求助于ICSID,申请“临时措施”,即要求马里政府暂停一切有关临时托管的行政行为,以维护双方争议解决的公平性。ICSID的介入近年来成为跨国投资与东道国政府矛盾解决的重要平台,尤其适用于涉及投资保护条约和国际法准则的案件。专家指出,巴里克作为投资方在马里的深度参与和巨大投入,是其坚定抵制临时托管措施的重要原因。巴里克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和先进矿业技术,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突然的政府接管不仅令公司蒙受重大损失,也使许多利益相关者感到担忧。另一方面,马里军政府自2020年代初上台以来,强化了对矿产资源的主权意识,修订后的矿业代码中增设了更多有利国家收入的条款,特别强调外国矿业公司必须提升税收贡献。政府认为过去的矿业合同过于偏袒外资企业,令国家利益受损,现阶段调整政策旨在纠正不公平的经济分配。国内外观察者普遍认为马里此举反映了非洲资源国家普遍面临治权与资本之间权力博弈的缩影。对跨国矿业企业来说,如何平衡与国家政府的合作与合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在非洲投资的核心挑战。当前,巴里克的森州企业法律顾问表示,政府的政策变化和执法采取不断变化的标准,让企业管理层难以适应,增加了商业运营风险。
此外,本次争端导致公司在巴马科的行政机构被迫关闭,矿山施工承包商相继解雇员工,引发当地经济活动负面连锁反应。与此同时,马里政府坚称此为国内税务问题,拒绝国际仲裁介入,强调主权国家有权依法征税和管理矿产资源。对于全球采矿投资环境而言,巴里克与马里的争端具有警示作用。外资矿业企业需认清非洲国家日益增长的资源主权诉求,调整合作模式,既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也要寻求通过外交和法律机制保护自身权益。世界银行的仲裁角色也日益重要,其公正透明的裁决机制为类似争端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于维护国际投资法框架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对投资者来说,完善合同条款,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协调,设立风险预备机制,是避免此类纠纷升级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巴里克与马里政府之间关于Loulo-Gounkoto矿的争议,远非单纯的税款纠纷。它深刻揭示了跨国矿业公司与资源国之间权利义务的复杂关系,也反映出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未来,随着国际仲裁程序的推进,双方的博弈很可能影响区域矿业合作格局,甚至波及全球黄金市场供应链。持续关注这一事件的发展,对于理解非洲矿业投资动向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趋势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