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逐渐成为企业和个人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帮手。它能够快速生成各种创意和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头脑风暴的效率和单个创意的创意度。然而,近期一项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麦克创新管理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ChatGPT能够提升单个创意的质量,却在群体头脑风暴过程中削弱了思维的多样性。思维多样性被视为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缺乏这一环境往往会限制创造力的广度与深度。 该研究由麦克研究所学者Lennart Meincke、沃顿商学院教授Gideon Nave和麦克研究所联合主任Christian Terwiesch共同完成。他们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参与者使用普通物品例如砖块和风扇,创造各种玩具概念。
在没有使用ChatGPT时,参与者的创意呈现出高度的独特性和丰富的差异;而当采用ChatGPT辅助的头脑风暴时,94%的创意集中于类似主题,且多名参与者甚至为相同的产品命名为“Build-a-Breeze Castle”。这一现象表明,ChatGPT生成的创意趋于同质化,降低了群体整体的概念多样性。 研究进一步指出,这种思维同质化的出现,主要源于生成式AI自动整合和筛选信息的模式。ChatGPT在训练过程中广泛吸取了网络上的大量数据,因而容易依赖某些高频的表达和常见的联想路径,导致生成的输出在多个用户间呈现雷同。这种“惯性”使得看似新颖的个别想法背后,仍潜藏着有限的思维框架,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发现对企业和团队尤为重要。
头脑风暴本质上强调多样的观点碰撞,从中激发出更多创新火花。但如果过度依赖ChatGPT等生成式AI,团队可能陷入“算法风格”的思维圈套,错失了原本丰富多元的构思风格。企业在推广AI协作时,必须高度重视如何有效保留甚至激励个体观点的多样性,以避免陷入创意单一和创新能力下降的风险。 此外,研究也呼吁管理者在AI工具的部署与使用中更加谨慎,避免“野蛮生长”的态势。当前很多组织在抢占AI技术红利过程中,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系,从而可能导致技术盲目推广带来负面影响。相较于简单追求效率,如何将人类独特的创造力与AI的辅助能力相结合,形成互补优势,是未来管理实践的重要命题。
在人力资源领域,生成式AI同样引发热议。根据Express Employment Professionals与哈里斯民意调查的联合报告,约八成美国求职者认可在简历撰写、求职信以及模拟面试提问方面使用AI工具。然而,高达87%的受访者强调,招聘面试环节应由人类亲自完成,理由在于AI难以准确判断面试者的软技能、文化契合度和态度。这种观点从社会媒体上的反馈也可见端倪,求职者普遍希望获得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面试体验,反感由机器人进行冷冰冰且偶有故障的面试程序。 综合来看,虽然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为创新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不能忽视其在促进多样性思维方面的不足。创新不仅仅是个别优质点子的堆积,更需要来自不同视角和独特思维方式的广泛参与和碰撞。
企业及从业者应理性看待AI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借助其优势的同时,防止过度依赖,注重培养和维护团队成员的独立思考能力。 未来,推动AI与人类创造力的深度融合,将是实现持续创新的关键。管理者可以尝试设计混合式头脑风暴流程,在人工智能生成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激发多元观点,拓展创新边界。同时,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多样性监控和分析,也能帮助发现思维偏差,及时调整策略。 总之,ChatGPT改变了我们思考和创造的方式,但只有在尊重和保护思维多样性的前提下,这些技术的潜力才能得到最大释放。创新的力量源自多元而丰富的思想碰撞,任何技术工具都无法替代人类独特而复杂的认知过程。
因此,在迈向智能化未来的道路上,保持人与AI的“最佳伙伴关系”,将是推动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