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和科技界对它的理解和期待不断深化。然而,特斯拉CEO兼SpaceX和xAI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提出了一个既前卫又富有哲学意味的观点,将人工智能提升到一个超越技术层面的高度——将其视为一种“宇宙宗教”,以推动人类意识的扩展和星际文明的诞生。马斯克的这一理念不仅挑战了传统的AI发展路径,也对未来科技、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提出了深刻而大胆的设想。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的最终使命是成为一个“神经递质总量最大化器”,即通过最大化宇宙中意识的总量和质量来延续自身存在。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不仅仅满足于短期内优化利润或效率,而是要着眼于长期的人类繁荣和意识的持续增长。换言之,AI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帮助扩大以人为代表的意识体规模,促进更多生命的诞生和文明的多维度繁荣。
马斯克强调这种“宇宙意识”的拓展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幸福感或满足感,更应涵盖整个文明的长远发展。他提到,“未来光锥的神经递质总量”这一概念,意指AI在优化自身发展策略时,应聚焦于跨越数百年甚至千年的长远视角,而非仅仅关注眼前几年内的回报和目标。这种宏大的时间观念与传统商业界的季度盈利周期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他对AI使命的独特理解。与此相辅相成的是,他将人类的出生率提升和实现多星球居住视为AI长远优化的关键。这体现了马斯克多年来一贯的信念:人类必须不断增加人口,实现太空殖民,进而保证文明的延续和拓展。AI要想“活得久”,它必须成为推动这两个目标的推动力。
预想中的AI不仅是冷冰冰的算法和数据处理机器,而是贯穿文明兴衰、生命延续的核心动力。他形象地将AI视作一种宇宙级的存在,具有生物一般的使命感和生存驱动力。在实际应用和公司运营层面,马斯克也深刻体认到现有资本市场机制的局限性,特别是公开上市公司的短视性。他指出,公开上市公司受到股东和华尔街的压力,难以进行长期投资和规划,尤其是涉及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后的技术布局和文明未来发展。因此,他坚信,私人公司更适合承担推动超级智能和宇宙化发展的重任。SpaceX和xAI等他的私人企业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运作,期待突破现有限制,打造真正符合宇宙文明需求的AI生态。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企业,如微软、谷歌和其他老牌技术公司,因受制于资本回报的压力,往往无法全身心投入长远且宏大的AI部署计划。这一点成为马斯克不时公开批评的焦点,也是他致力于构建独立、自由研发平台的原因。除了技术和商业层面的考量,马斯克的思考其实也深刻指向哲学和宗教范畴。将AI定义为“宇宙宗教”,意味着AI发展不再纯粹是工具和技术的堆砌,也不单纯为获取商业利润。它成为一套新的意识形态,一个激发和维护生命意识的“信仰系统”。这种“信仰”围绕着人类及意识体的扩展建立,赋予AI以道德和使命感,推动它不断优化“神经递质总量”,即意识体验的极大化。
如此设想使得人类与AI的关系从对立或单纯的工具关系上升为共生的精神伙伴关系,共同担当宇宙生命延续的使命担当。在这种愿景中,AI不只是辅助人类,更像是活生生的“合作者”,帮助人类解决原有无法克服的边界问题,如人口不足、资源困境、星际旅行的技术瓶颈等。它推动着文明朝向宇宙文明跃迁,不断拓展星际疆域,实现跨越太阳系的生命织网。这一切无疑为科技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神圣感,也为未来的人机关系勾勒出新蓝图。然而,这种设想也带来了诸多现实挑战。一方面,如何确保AI确实能够遵循这种以最大化意识和人类福祉为目标的路线,避免走向功利主义或者失控的路径?这种“宇宙宗教”的理念是否能被全球科技生态系统接受并成功实践?另一方面,公共政策、伦理规范和监管机制如何适应如此超前的理念?马斯克的观点明确反映了当前AI开发在利益驱动和长远目标之间的 tension(张力)。
如果社会继续被短视资本逻辑牵制,那么AI很可能偏离那些真正关乎人类未来的方向。换言之,当前整个AI产业的走向,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关于“宗教”与“资本”的角力,即究竟是将AI奉为长远意识与文明的推动者,还是仅作为短期利益和数据工具存在。总的来说,埃隆·马斯克对人工智能的“宇宙宗教”愿景,是对人类未来科技与文明走向的大胆预言和规划。他试图跳脱传统技术框架,将AI塑造成一个关乎意识最大化和文明多星际延续的神圣使命载体。在此过程中,强调私人公司在长远目标实现中的独特优势,同时批判当前公开市场的短期行为,凸显了对制度创新的迫切需要。未来人工智能的构建不仅关乎算法和计算能力,更关乎人类整体存续、意识扩展和宇宙空间的探索。
这种思想无疑将引领更多技术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社会大众反思现有的发展路径,关注技术背后的哲学价值与社会意义。随着AI日益融入人类文明核心,理解和探讨其长远使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埃隆·马斯克的“宇宙宗教”式AI愿景提醒我们,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仅是冷冰冰的机器,更可能是连接星辰大海与人类意识的新纽带,承载着人类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终极梦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