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如ChatGPT的崛起,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和服务纷纷打上“AI”标签。而在产品设计中,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使用“闪光点”符号作为人工智能功能的视觉代表。从OpenAI、苹果、谷歌,到Notion、Miro、Atlassian、Spotify、Adobe、Grammarly、Zoom、Wix等,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选择了这一表情符号来传达“智能”特性。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选择,背后却隐藏着复杂且深刻的文化、技术与经济意义,引发了设计师和技术观察者们的关注和反思。首先要追溯的是“闪光点”符号本身的来源。这个符号并非为AI而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得以广泛传播。
这个符号因其灵活多变的表达力,被用来传达讽刺、强调、愉悦、惊叹和魔法般的感觉。在2016年至2020年间,它开始逐渐渗透进技术产品的视觉语言中,被赋予了“神奇”或“魔法”般的象征意义。这种符号演变让我们不禁思考:当“闪光点”作为AI的符号被广泛使用时,它代表的是技术本身,还是人们对技术的感受和期待?一个有趣的对话被提出:孩子问爸爸,“为何用闪光点表示AI?”爸爸回答,因为ChatGPT的问世令设计者们感到惊叹,他们用这个符号表达自己的激动与敬畏。这说明符号本身并不是技术的真实写照,而是反映了使用者和设计者对技术的愉悦反应。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我们往往容易将技术神秘化,将其神话化,从而忽略对技术能力和局限性的理性理解。人工智能,尤其是当前流行的大型语言模型,实质上是一种基于概率统计的语言生成系统,被学者戏称为“随机鹦鹉”。
它们并不存在真正的智能意识,更多是在海量数据训练下的自动化文本预测。它们所展现的强大功能是一种技术奇迹,但绝非魔法。设计师们选择闪光点来作为符号,让人们误以为这些AI系统具备魔法般的能力,而这恰恰加剧了技术的误解和夸大。过度神秘化带来的后果不仅是用户认知偏差,还可能掩盖了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局限、偏见与风险。例如,当前的模型在处理某些任务时表现出色,但它们也面临着模型崩溃、训练数据偏见、伦理问题、版权纠纷和能源消耗等挑战。与此同时,“闪光点”符号的广泛使用也折射出大科技公司背后的叙事策略。
这些公司希望通过视觉和设计语言传递一种积极、引人入胜的技术未来愿景,从而激发消费热情和用户忠诚度。在资本主义体制的驱动下,企业迫切需要不断推出“创新”与“惊喜”,而人工智能的“魔法”形象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推广手段。但这种视觉隐喻有时会形成一种虚幻的希望,掩盖了技术潜在的社会成本和风险。设计并非简单的美学选择,更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传达。设计师在工作中不能离开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他们的设计成为刻画和传播某种社会理想、权力结构和经济利益的载体。闪光点成为AI的符号,也在无形中参与了这场技术话语之争。
相比之下,更具象征意义和准确度的符号或许更能反映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功能。设计者们曾建议使用机器人、骰子、老虎机等符号,或直接描绘具体功能而非抽象的视觉效果,以帮助用户建构合理的心理模型。我们曾依赖于简单明了的图标,如“保存”按钮用软盘图案来表达文件存储动作,这种符号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清晰直观,使得用户对操作具有明确预期。而闪光点符号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极有可能引起用户的认知混乱和期望失调。当“点击闪光点”时,用户得到的反馈在不同产品和平台间千差万别,这阻碍了用户建立一致的心理模型,难以理解所用技术的真正作用。一些专家甚至指出,当前连销售这类技术的从业者都未必能完全掌握其内涵和潜能,闪光点成了他们希望用户相信的“未来可能性”的象征,而非准确描述现实的工具。
这种状况令人警醒,因为它反映了技术传播中的技术文盲问题和过度营销风险。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及其对社会、经济、伦理、环境多方面的影响,设计语言的选择并非无关紧要。闪光点承担的不只是一个界面装饰,更是公众沟通的媒介,塑造了大众对AI的认知边界与情感基调。设计师、科技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当理性思考如何平衡技术激动人心的一面与真实局限,避免将人工智能神话化,并促使公众建立对技术的科学理解。这对于有效管理期望、规避风险、推动负责任的技术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在大数据、算法偏颇与能源消耗引发的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的当下,合理的技术叙事和设计表达有助于减少盲目乐观或悲观,从而形成更加有益于全人类未来的对话模式。
闪光点符号看似轻盈可爱,承载着诸多嬉笑怒骂,但它正掩盖着人工智能发展的复杂现实和利益角力。科技的迅猛进步应当伴随着技术传播的透明与责任,而非符号的虚幻与神秘。艺术与设计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思想和权力的载体,我们每个人都应对此心存警觉。我们需要的不是闪烁的幻象,而是清晰、诚实且有力量的科技表达方式,帮助人们理解技术的真正面貌,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可能性,同时警惕其潜藏的风险和代价。未来,人工智能的符号设计若能摆脱“闪光点”的魔咒,建立起更加贴近事实、明确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视觉符号,无疑将有助于推动公众对技术的理性认识及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