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营销领域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变。过去我们熟知的营销原则强调“始终成交”(Always Be Closing),即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吸引用户购买和留下,但如今这种传统规律似乎正在被彻底颠覆。一种颇为“丑陋”的新营销策略正在迅速蔓延,令无数消费者感到沮丧和愤怒。它不是贴心地满足需求,也不是温和地塑造偏好,而是直接挑战用户耐心,以令人无法忍受的方式不断骚扰和打断人们的体验,让人深感厌烦。这种策略背后的本质,是将用户变成了“囚徒”,令他们不断寻找逃离技巧和付费以止痛的方式。被称为“烦人经济”的新营销模式正悄然构建一个令用户无所适从的生态圈。
这个令人焦躁的新策划表面上没有积极推销的意图,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它的目的只是单纯地制造烦躁感,刻意激起用户的反感情绪,促使他们为避免这种持续的打扰付费。诸如Netflix、YouTube等大型数字平台对此手段早已炉火纯青,用夸张的广告时长、频繁且不可跳过的视频广告,让用户陷入反复中断的困境。YouTube甚至测试过一次插入多达十个无法跳过的广告,这不仅严重影响观看体验,更是挑战了用户的耐性极限。这样的策略不仅与营销原则背道而驰,更像是在“水刑”般地折磨观众,直到他们选择花钱购买无广告的高级会员服务以获得一丝解脱。 令人担忧的是,即使是付费用户也未必能真正摆脱这些烦人的广告轰炸。
数字平台似乎在默默建立一个“数字囚笼”,让用户不断被囚禁在他们自建的信息迷宫中。提高会员价格的背后,恰恰是他们对用户厌烦情绪的精准把握。例如,Netflix近年多次调涨价格,尤其是取消广告的高等级会员费用上涨幅度更大,显然是用更高的价格换取对烦躁广告的逃离权。这样的价格策略无疑是在反复强调“假如你不想忍受屁滚尿流的广告,某种程度上你得乖乖掏钱”。这也促使人们注意到,数字平台的总体目标早已不再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内容,而是不断增加对用户的骚扰力度,并将其转化为利润。 这背后隐藏的是“烦人经济”的兴起。
这种经济时代不同于过去工业经济、消费经济或服务经济的框架,它直接建立在无尽的注意力争夺和高强度的心理刺激之上。平台、商家乃至各种服务提供者都不再将顾客视为真正的服务对象,而是视眼球为可交易的资产。人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甚至每一秒钟的目光都成为收费的筹码。基于用户沉迷机制特别设计的算法,通过不断释放多巴胺刺激,令人根本无法离开这些平台。TikTok率先引爆了这股潮流,把无穷无尽的短视频通过巧妙的节奏安排紧锣密鼓地传达给用户,刺激他们持续滑动。这个循环被称为“多巴胺回路”,而用户成了“老虎机”的人柱,越用越欲罢不能。
事实上,所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纷纷效仿TikTok,推动“无限滚动”页面,实现最大化的用户停留时间。背后的逻辑是清晰到令人绝望的:持续的眼球停留意味着更多的数据和广告曝光机会,也意味着更高的商业价值。只不过这种系统化的骚扰行为不仅使用户体验极度透支,还引发了用户甚至市场的反感与抗拒。但数字平台对此无所畏惧,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完全依赖于用户难以自拔的“数字上瘾”,而非用户的满意度或忠诚度。 与此同时,对用户的“骚扰”策略已经渗透到线下的实体商业和传统消费场景。以CVS这一大型零售商为例,其促销策略和数字化互动早已名扬“烦人界”。
当用户购物后,无论是否选择纸质或电子收据,都要面对繁杂冗余的优惠券列表,大多数都与用户的实际消费品类毫不相关,这种“面对面”的沉重压力让购物体验大打折扣。再加上商家不断要求用户创建账户、加入会员俱乐部,频繁推送邮件和促销信息,令消费者身心俱疲。曾经理应是便捷的服务如今变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骚扰战”,让消费者如同被困在无出路的迷宫里。消费者无从退场,仿佛成了“烦人俱乐部”的终身会员,连解脱都是奢望。 这种营销方式的演变也反映了当代技术公司和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数字巨头不再像传统企业那样注重用户满意度或长期品牌口碑,也不愿意通过研究和反馈来真正改善用户体验。
恰恰相反,他们积极无视用户抱怨和建议,将用户看作数据和收入的单纯来源。收集用户数据、强制绑定账户、重复推送、禁用选择权,已经成了“烦人经济”中的标准操作,而用户真实感受与反馈被冷冻在企业管理的盲区。 当然,对这种现状的不满正在累积和爆发。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选择用脚投票,放弃那些给他们带来过度烦扰的品牌和服务。高价订阅的内容平台、社交媒体巨头甚至连传统的零售商都面临着流失用户的惨痛现实。迪士尼、苹果、Twitter等品牌的用户流失无不显示了当务者不顾客户体验、单纯推高价格和强推骚扰的风险。
如果他们继续忽视用户的呼声,市场的洗牌和调整或许已近在咫尺。 在这个充满技术诱惑和数据战争的新时代,普通用户该如何自处?专家建议,个人应更加主动管理自身的数字生活,慎选服务并善用屏蔽工具,减少不必要的推送和干扰。尝试回归更为纯粹的生活方式,如多读书、社交面对面交流、户外运动等,或许是最佳的“精神解毒”。企业和市场监管者也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健康的客户关系模式,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不让短期的烦扰策略破坏客户的整体满意度和品牌长期价值。 总之,当“烦人经济”成为主流营销模式,意味着消费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时代。用户的耐心被掏空,数字平台的边界被不断推移,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能真正赢得用户的心,谁又会成为被遗忘的尘埃,答案还未尘埃落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营销不仅要精准,更要有温度,否则“烦躁”的代价终将由企业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