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活动与会议

解密为何我们在测试中终于允许了任意等待

加密活动与会议
We allowed arbitrary waits in our tests

探索在自动化测试中引入任意等待的原因、实践经验及其在现代前端框架中的应用,帮助测试团队权衡理想与现实,提升测试稳定性与效率。

在软件测试领域,自动化测试逐渐成为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测试团队普遍奉行一个原则:禁止任意的硬编码等待时间。原因很明确,硬编码的等待时间无疑是掩盖潜在缺陷的权宜之计,且往往难以把握合适的时长。等待时间设置过短,测试会因资源未准备好而失败;而等待时间过长则令整个测试流程拖沓缓慢,同时掩盖了真正的问题。然而,随着技术演进和用户反馈的深入观察,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对任意等待的态度,甚至在特定场景下引入其作为有效的临时解决方案。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何会出现“任意等待”被禁止的传统观念。

测试的终极目标是精准定位并暴露应用中的缺陷,从而助力开发团队修复,从根本上提升软件质量。若使用了死等待,很可能导致测试变得笨重、效率低下,还可能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削弱测试的精确性。基于此,现代自动化测试工具和策略多倡导事件驱动或状态同步等待,如等待某元素可见、等待请求完成、监听特定事件等。资本主义下的互联网行业更倾向于推动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强调“快速反馈”,所以避免冗长的等待时间成为共识。然而,现实世界往往比理想复杂。某些现代前端框架和优化策略,例如Nuxt.js配合nuxt-delay-hydration插件,会延迟网页的hydration过程以提升性能评分(如通过Lighthouse检测),造成页面呈现的DOM虽然完整,但JavaScript事件监听尚未绑定,从而令自动化测试的点击操作失效。

对人类用户而言,这个阶段只需再次点击即可解决,因为人类有耐心和灵活度。但自动化测试脚本却只执行一次点击,期望事件即时响应,因此导致测试不稳定。针对这一点,单纯禁止任意等待显然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采取能够准确等待hydration完成的策略。令人欣慰的是,该插件本身提供了一个window._$delayHydration的Promise,可以用来判定hydration是否真正完成。通过让测试脚本等待此Promise完成,而非简单等待固定时间,既保持了测试的确定性,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延时。这种“带有意图的等待”成为测试过程中的重要工具。

我们不再盲目插入固定时间的sleep,而是通过等待特定状态或事件来保证页面真正准备就绪。另一个典型案例来源于电子邮件魔术链接登录流程。该流程要求用户输入邮箱、点击发送代码、从邮件中复制验证码并粘贴回页面,然后完成登录。人类用户此过程游刃有余,但自动化测试中却遇到约70%的失败率,提示“一次性验证码无效”。通过详查Playwright的Trace Viewer,发现POST请求在提交时oneTimeCode字段为空,虽然UI中显示已有有效输入。进一步调试得知,在第一个步骤填充邮箱字段前等待约3秒,问题即不再出现。

显然,这属于定时相关的竞态条件,理想修复应由开发团队调整代码或接口逻辑,但开发团队无法重现该问题,优先级也不在此。而测试团队则需要保证CI流程持续稳定,无法停滞。权衡后,测试团队选择将这一固定时长等待封装到“等待”步骤中,从现实角度解除测试瓶颈,换取稳定性和快速反馈。这种妥协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究竟应当在测试层面精雕细琢所有细节,还是应允许针对部分技术限制造成的临时等待存在,为整体交付效率服务。通过以上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测试平台在面对多样化客户需求时,纯粹理想主义往往难以适用。用户无法完全访问代码库或直接影响开发优先级,测试团队必须操刀解决无法由开发人员及时修补的BUG。

我们提出了一个平衡方案: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根治每个失败原因,推动代码层面修复;但在客户环境受限、开发资源有限时,提供“精准等待”机制,允许用户在保证测试流程稳定的前提下,灵活插入等待。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等待”不是盲目硬编码的sleep,而是基于明确条件的同步等待,或者限定时长的临时补丁。这种做法保证了测试框架的可维护性,且可随“真修复”到来时及时移除。总结而言,自动化测试的本质目标是实现重复可靠的验证,而非展现完美的测试哲学。技术与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推动我们在秉持最佳实践的同时不忘灵活应对特殊情况。任意等待从完全禁止到选择性允许,体现了测试团队对实际痛点的理解和响应能力。

未来,伴随前端技术进步和测试工具的升级,期待更多即刻可用的状态同步机制替代任意等待,让测试更稳定且高效。与此同时,持续关注测试失败根因,推动开发与测试协作,永远是提升软件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复杂多变的业务环境之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良性平衡,才能保障持续正常的交付节奏和客户满意度。作为测试人员,应当理解并积极运用带意图的等待策略,避免陷入“等待即罪”的思维陷阱,从而更好地支持产品和团队的成功。

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自动交易 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卖您的加密货币 Privatejetfinder.com

下一步
Negativity drives online news consumption –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5年10月28号 11点18分47秒 揭秘网络新闻消费背后的负面情绪驱动力:科学探索与数据洞察

深入探讨负面情绪如何影响网络新闻的点击率,通过大规模实证数据和科学研究揭示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社会影响,帮助理解当代数字媒体环境中的用户行为特征。

Trump targets 'woke' AI in diversity crackdown
2025年10月28号 11点19分35秒 特朗普打击“觉醒”人工智能 引发多样性监管新风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朗普针对被视为“觉醒”(woke)倾向的人工智能系统展开严格监管,旨在应对多样性和政治正确性问题,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深度解析特朗普的政策动向及其对人工智能行业、多样性议题及未来技术监管的深远影响。

Regulating Stablecoins Will Take a Genius Act, and This Isn't It
2025年10月28号 11点20分36秒 稳定币监管亟需智慧之举,当前法案难称“天才之作

随着稳定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何有效监管成为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分析当前美国最新《稳定币创新指导法案》(Genius Act)存在的问题与潜在风险,探讨稳健监管稳定币的合理路径。

How the Housing Market for Young People Became 'A Total Disaster'
2025年10月28号 11点21分30秒 年轻人买房难题:美国住房市场为何陷入全面危机

探索美国住房市场的深层次问题,揭示为何年轻一代购房难如登天,分析历史原因及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本文深入剖析住房价格飙升、政策限制、疫情影响等多重因素,全面呈现住房市场对年轻人的冲击及社会变迁。

Flow-induced 2D nanomaterials intercalated aligned bacterial cellulose
2025年10月28号 11点22分41秒 流体诱导的二维纳米材料夹层对齐细菌纤维素的创新制造与应用前景

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可降解的高性能生物材料,其纳米纤维对齐技术的突破,特别是通过流体诱导的旋转培养方法,实现了机械性能和功能性的双重提升,引领了生物材料领域的新发展方向。本文深入探讨了流体剪切力如何促进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有序排列及二维纳米材料的均匀夹层,揭示了该技术在绿色电子、结构材料和热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Mikeal Rogers Obituary
2025年10月28号 11点23分33秒 迈克尔·罗杰斯的生平回顾与纪念

详细回顾迈克尔·罗杰斯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纪念他的伟大成就和对社会的影响,展现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的非凡一生。

Apple sues Jon Prosser for his iOS 26 YouTube leaks
2025年10月28号 11点24分23秒 苹果起诉乔恩·普罗斯瑟:iOS 26 泄密事件全面解析

苹果公司因iOS 26泄密事件,对知名爆料博主乔恩·普罗斯瑟提起诉讼,指控其盗取公司商业机密并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本文深入探讨事件始末、法律争议及行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