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自身未公开产品和技术的保护愈加严格。2025年7月,苹果公司正式在美国北加州联邦地区法院对知名爆料者乔恩·普罗斯瑟提起诉讼,指控其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泄露了尚未发布的iOS 26操作系统内部信息。这场法律风波引发了广泛关注,揭示了大厂对于商业机密保护的严肃态度和爆料文化之间的碰撞。 事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25年年初,乔恩·普罗斯瑟开始陆续在其YouTube频道发布有关iOS 26的详细爆料视频。这些视频展示了重构的相机应用界面以及名为“液态玻璃”(Liquid Glass)的界面大改版设计,尽管部分细节与最终苹果官方发布有所出入,但整体风格和设计方向高度吻合于后来苹果的正式版本。普罗斯瑟因此获得大量关注,并通过视频广告收益实现商业变现。
苹果方面则通过内部调查得知了爆料的严重性。案件披露文件显示,普罗斯瑟并非独自行动,他与另一名被告迈克尔·拉马乔蒂(Michael Ramacciotti)合谋,后者未经许可侵入了苹果员工伊桑·利普尼克(Ethan Lipnik)的开发者iPhone。拉马乔蒂利用位置追踪技术,确定利普尼克离开住所的时间段,随后获取其手机解锁密码,进入设备后进行视频直播演示,向普罗斯瑟展示了尚未发布的iOS 19(即后来的iOS 26)内容。 据诉讼文件,普罗斯瑟在得知这个计划后,承诺为拉马乔蒂提供经济报酬,而拉马乔蒂亦配合录像并将包含机密信息的视频保存在私人设备中,随后普罗斯瑟将这些盗取的机密内容通过其YouTube渠道广泛传播。更为严重的是,这段泄露的视频甚至显示了利普尼克的生活环境细节,导致利普尼克本人与此事件完全不知情,最终被苹果解雇,而他本人直到案件曝光后才从他人处获悉发生了什么。 此案同时暴露了苹果内部在保密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包括员工没有严格保护开发设备的规定。
虽然苹果此前已有保密措施及员工守则,显然仍留有执法盲点。事件反映在技术研发领域,即使是全球科技巨头也难以完全杜绝内幕泄露的风险。苹果这次向法院请求包括禁令、赔偿损失以及惩罚性赔偿,并要求被告退还或销毁所有涉案机密资料,显示出其采取零容忍态度的决心。 乔恩·普罗斯瑟对诉讼做出了回应,公开否认了苹果的指控,并分享了他自己对如何获得这些iOS界面的不同说法。具体细节目前仍未公开,但双方的法律斗争预示着一场旷日持久且复杂的诉讼过程。普罗斯瑟作为科技爆料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其爆料内容常被业界关注,这起案件也引发了社会对新闻自由、爆料伦理以及企业秘密保护间界限的讨论。
此次诉讼不仅仅是苹果与个别爆料者之间的纠纷,更对整个行业产生广泛影响。它提醒所有涉及技术研发的公司必须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同时对内容创作者及媒体界提出警示,任何涉密内容的获得和发布都需谨慎,避免触犯法律底线。用户和粉丝群体也面临选择,是追求第一手爆料的刺激,还是尊重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 纵观科技新闻史,爆料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苹果产品更是爆料焦点。过去几年,从未发布的硬件设计图到操作系统内部功能演示,相关泄露事件频率攀升。与此同时,各大厂商不断加大法律武器的使用力度,联合执法和提高惩罚力度成为新趋势。
未来,如何平衡爆料自由与商业保密,将是技术媒体和法律界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总结来看,苹果起诉乔恩·普罗斯瑟揭示了当前数字时代商业秘密保护的复杂问题。法律诉讼的走向尚未明朗,但无疑为行业树立了警戒线。对于关注苹果产品的用户和技术爱好者来说,知悉事件背后的法律与道德争议,有助于更加理性地对待各类爆料信息。企业必须持续完善安全措施,个人与媒体则需增强法律意识。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在保障创新及信息流通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推动科技生态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