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亦称国际水域,占据了地球海洋面积的绝大部分,约占全球海洋的61%,覆盖了地球表面的43%。这些区域不仅是地球最大、最深的水体,更是维系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平衡的重要屏障。然而,尽管其对于全球生态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公海却长期面临着无节制的资源开采威胁,从历史上的捕鲸,到现在的深海捕鱼和深海采矿,公海生物和生态系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保护公海,尤其是永久禁止所有形式的资源开采,成为全球生态保护和气候行动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公海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气候稳定中扮演关键角色,尤其是在碳循环过程中。公海深处的海洋生物通过“生物泵”和“营养泵”两大机制,帮助海洋吸收并封存大量的碳。
尤其是在200到1000米的中层海域,数以十亿吨计的生物通过昼夜垂直迁徙,摄食表层有机物,并将碳通过排泄物沉降至深海,有效缓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防止全球气温过快上升。如果没有这些生物泵的作用,地球可能会比工业革命前温度高出3摄氏度,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加剧烈。过去几个世纪,公海的海洋生物群落因人类活动显著减少。17世纪以来的捕鲸运动使得鲸类数量大幅锐减,20世纪以来的工业化捕鱼遍及鲨鱼、鲔鱼及鱿鱼等多种资源,极大地削弱了海洋生态的稳定性。海洋顶级掠食者数量的减少不仅影响食物链的平衡,还直接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如今,随着气候变暖导致海洋缺氧和营养元素减少,公海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深海捕鱼和深海采矿的计划已开始浮现。深海资源的开采将破坏海底生息的独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和持续的生态损害,甚至导致海洋碳汇功能的丧失。此外,公海上仅不到1%的区域被保护,这主要是因为国际社会关于公海保护的法律机制尚未完善。2023年联合国公海条约的达成,为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法律框架,但该条约尚未全面生效,签署国数量不足,执行机制和具体管理措施也仍在建立中。鉴于气候变化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急剧恶化的现实,全球不应再等待条约的生效,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全面禁止公海上的资源开采活动,真正实现永久保护。公海资源开发除了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外,还具有较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公海捕鱼所获得的渔获量占全球捕捞量不到6%,而且主要由少数国家和地区垄断,例如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和韩国。这些渔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补贴,并伴随严重的人权问题,包括低工资甚至强迫劳动。关闭公海捕鱼区不仅能减少公共财政的浪费,保护海洋生态,还能促使更多渔业转向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国内水域。相较之下,国内水域的渔业监管更加完善,也能带来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特别是惠及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深海采矿则是公海面临的另一重大威胁。虽然尚未进入商业开采阶段,但已有数十个采矿合同进行勘探,且国际海底管理局同时肩负着监管和推动采矿的双重身份,存在监管冲突与透明度缺失的问题。
深海采矿可能释放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对海洋生命和地球气候系统造成不可逆影响。此外,陆地上矿产资源正酝酿出新的绿色技术替代方案,对深海矿产的需求逐渐减少。陆地矿产的开采尽管同样伴随着环境挑战,但其可控性和可见性远高于深海。基于这些科学证据及生态风险,全球已有数十个国家支持对深海矿业实施禁令或暂停。若不及时行动,无数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生态功能丧失将导致全球气候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危及全球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生存。公海的保护除了维护海洋生态的连续性,还具有极大的气候调节效益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完全禁止捕鱼和深海采矿,不会影响国际航运、非破坏性科学研究以及可持续的旅游活动,反而在全球气候紧迫性的当下,带来长远的环保和经济红利。历史充分证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往往发生在认识其后果之前。公海虽遥远,但它对地球的贡献与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拥有机会通过全球合作,防止因短视开发而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失。正如20世纪中期国际社会共同保护南极大陆一样,全球也应当团结一致,推动建立永久且全面的公海保护区。保护公海,就是保护地球生命的未来。
只有采取坚决的保护措施,才能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维护地球气候的平衡,保障子孙后代共享蓝色星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