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和加沙持续冲突的激烈关注中,有一类声音引起了广泛争议,那便是将这些暴力行为界定为种族灭绝的论断。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大规模暴行和种族灭绝研究的学者,我始终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警惕任何情绪化和泛化的用词。种族灭绝不仅是最为严峻和稀有的国际罪行,更代表了一种系统性的群体毁灭意图和行为。凭借多年对历史案例的研究经验,我认为只有当证据充分显示针对特定群体的摧毁意图明确且正以实际行动实施时,才能使用这一术语。十月七日哈马斯袭击事件发生后,我曾对以色列在其随后的反击中是否已构成种族灭绝保持审慎态度。在多重战争罪和危害人类行为的证据面前,我依旧需要辨别意图的存在与否。
遗憾的是,随着冲突事态的演进,尤其是到二零二四年五月份以后,以色列国防军下令加沙地区近百万巴勒斯坦人从拉法这一仅存相对完好的城市区撤离,转向难以藏身的海岸线,紧随其后的是拉法地区大量的毁灭性轰炸。这一连串军事行动已超出了传统战争打击范畴,而开始表现出系统性的消灭目标群体的迹象。更令人担忧的是,以色列领导层公开表达的毫不掩饰的激进话语。“敌人将付出巨大代价”,“把加沙部分地区夷为废墟”,“总动员所有地方”等言论难以掩饰其背后的消灭意图。尤其是将巴勒斯坦人描绘成人形“野兽”乃至呼吁“彻底消灭”的用语,和议员们直接使用将加沙从地球上抹去的表述,都极大强化了种族灭绝的判断基础。在国际刑法框架里,种族灭绝定义不仅重视具体实施的暴力行为,更关键的是认定存在意图,即要根本消灭、全部或部分某一民族、宗教、种族或族群。
以色列此举带来的破坏不止于破坏房屋和基础设施,它严重削弱了巴勒斯坦人在当地继续生存和民族重建的基础条件。医疗系统崩溃,水源与粮食极度匮乏,公共服务瘫痪,特别是数以万计的儿童死伤更显示出人道主义灾难的规模。对我而言,这种证据与言行对应的联合使种族灭绝的判断不可回避。作为 Holocaust 与种族灭绝研究领域的学者,曾在以色列生活及服役经历更促使我痛苦地承认这一事实。国际上,随着种族灭绝指控逐渐被更多专家、国际机构与联合国特别报告员认可,甚至有国家将以色列诉诸国际法院,否认这种定性已难以为继。历史上,种族灭绝学者通常持谨慎态度,以免令这一术语被滥用,避免其学术价值与震慑力削弱。
种族灭绝不同于普通战争罪或者暴行,它强调针对一群人的身份作为杀戮对象,致力于群体的整体消灭,这种针对性的系统犯罪行为带来的社会解体与文化消失极具破坏性和深远影响。虽然以色列政府一直坚称其军事行动合法,指责敌对方利用平民盾牌,并偶尔进行内部纪律处分,但外界数据显示加沙地区约七成建筑物毁坏,超过五万八千人丧生,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儿童。大量家庭被彻底消灭,更多家庭仅存一人幸存。如今加沙已成为世界上儿童截肢比例最高的地区,长远来看这将造成难以估量的社会和心理创伤。国际人权组织和联合国官员将当前暴力形态定义为战争,然而这严峻的现实更接近于为实现某种种族驱除和群体灭绝的系统行动。前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雅隆指出,以色列国防军在尝试清理北加沙的人口,这种描述已包含“民族清洗”的属性,而在条件受限的封锁区域持续驱逐和集中人口,很有可能发展为种族灭绝。
事实上,历史上的许多种族灭绝案例均始于民族清洗,如纳米比亚的赫雷罗和纳马人事件、亚美尼亚大屠杀甚至纳粹大屠杀。本应铭记绝不重蹈覆辙的“永远不再”誓言,面对这些暴行却出现了难以接受的残酷沉默与否认。犹太国家以其历史负担曾极力避免人性泯灭和种族灭绝的发生,但如今的局势使以往的道德资本骤减,甚至被用来自我辩护以掩盖伤害他者的事实。以色列媒体和部分政治人物不断将对手妖魔化,封锁真相,称军方为“世界上最有道德的军队”,同时间断乏力的国际谴责和关联国家未能采取实质制约引发的冷漠,使得局势愈加恶化。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甚至试图对加沙实行接管计划,却未能有效阻止暴力升级。未来以色列将面临深刻的政治和社会伦理挑战。
鉴于缺乏内外部的有效压力,短期内政治格局和军事行动或将持续恶化,可能导致该国滑向更加权威和种族隔离的局面。历史表明,种族隔离国家难以长久维持其非正义体制。更为沉重的是,整个大屠杀纪念和教育的全球文化体系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当种族灭绝学者与大屠杀史学家在以色列战争罪指控上的观点分歧被政治化和情绪化包围时,其背后反映的是人类对正义、记忆和历史责任感的深层次挑战。部分学者认为将以色列指责为种族灭绝是污蔑、反犹太主义的表现,甚至将使用儿童受害者的影像视作煽动仇恨的手段。这种观点与认定暴行的种族灭绝性质相冲突,加剧学界与社会的撕裂。
大屠杀作为绝对正义和反对仇恨的象征,其研究理应超越族群和国家利益,成为警示全人类防范暴行重演的根基。然而当纪念遭遇现实的冲突和否认,当正义之声被以偏见和恐惧淹没,全球的种族灭绝研究乃至人权领域将陷入危机。作为学者,我仍怀抱希望。一方面期待新一代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能共同走向和平与正义,摒弃以往的敌对和仇恨,共享这片土地的未来。另一方面也期望大屠杀的历史教训能重新焕发其普遍价值,使人类避免陷入暴力与毁灭的深渊。只有正视真相,承认伤害,履行国际法义务,才能维护全球伦理的底线,防止类似悲剧再度发生。
我们终将铭记,种族灭绝并非遥远的历史事件,而是在当代依然可能重演的恶性警讯。作为见证者和研究者,呼吁全世界都能睁大双眼,认识到当下发生的暴行,并承担起制止之责。唯有如此,才能兑现“永远不再”的庄严誓言,守护人类文明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