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子化进程的加快,汽车已不再是传统的机械设备,而是高度复杂的计算平台。现代车辆内嵌多种传感器、执行器及控制单元,组成了一套庞大的电子网络系统。这些系统不仅承担着发动机、刹车、门锁等关键功能,更多地依赖数字通信协议实现精细化控制。在这一背景下,汽车诊断工具与智能移动应用的结合成为趋势,极大提升了车辆维护和数据分析的便捷性与效率。然而,安全风险也随之倍增。近期安全研究人员通过对Xtooltech公司推出的Android汽车诊断应用AnyScan的安全审查,揭示了其中存在的远程代码执行(Remote Code Execution,RCE)漏洞。
该漏洞不仅威胁手机设备的安全,更直接关系到连接车辆的实际操控安全,成为汽车网络安全领域的重点隐患。Xtooltech AnyScan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手机应用与插入汽车OBD-II端口的XTool诊断设备蓝牙通信,执行车辆检测、故障排查及部分控制指令。这种便利的交互方式因应用设计存在严重缺陷而变得危险。具体来说,AnyScan在插件更新机制上严重违反了Google Play的安全指南,采用了自制的更新机制绕过了官方的应用审核流程。此外,其实现存有多项技术缺陷,例如TLS证书验证被绕过,允许任何证书被接受,这意味着攻击者能够通过中间人攻击(MitM)轻松篡改或伪造更新内容,注入恶意插件执行任意代码。研究人员通过逆向分析发现,应用的加密方式仅采用过时的56位DES算法,并且加密密钥与初始化向量(IV)皆被硬编码,其弱加密设计使得解密更新数据变得轻而易举。
攻击者只需伪造插件更新的元数据即能诱使应用下载和加载恶意共享库文件,持续持久地在设备上执行恶意代码。此种代码一旦植入,不只可完全控制手机关键权限,还能经由XTool设备向车辆OBD-II总线发送恶意命令,影响车辆核心系统。基于OBD-II的车辆诊断及控制技术虽被广泛使用,但其安全防护往往薄弱。攻击者通过劫持AnyScan的更新通道,甚至可以远程操控车辆的门锁、发动机性能,甚至是制动系统,带来车辆盗窃或交通安全事故的极大隐患。研究指出,多数车辆制造商虽然在不断提升车内网络安全,但至今仍存在大量未被充分防护的接口和协议,尤其是外部设备交互部分。AnyScan这一漏洞正是典型代表,显示设备生态链中单点薄弱环节的风险如何被放大。
应对此类安全漏洞,厂商应严格遵守应用发布和更新流程,杜绝自行设计且不经过应用商店审核的更新机制。同时,TLS证书验证必须准确执行,禁止使用信任管理器绕过验证。同时,升级加密算法,废弃DES等弱加密标准,保障插件与通信内容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对于用户而言,目前最有效的防范方法是卸载该应用,避免在公共或不可信网络环境中使用,确保设备不被恶意更新插件侵害。与此同时,保持系统和软件版本的及时更新,增强设备安全防护能力。当务之急是Xtooltech及相关厂商对AnyScan应用漏洞进行快速修补,发布安全版本。
汽车销售商和应用开发者需要与网络安全专家紧密合作,推动自动化安全测试和持续安全审计,保证软件安全性符合行业标准。整体来看,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移动应用成为车辆操作的重要接口,软件安全已成为直接影响公共安全的关键因素。AnyScan应用中暴露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是汽车IoT领域安全管理的警钟,提醒行业关注从开发、测试到发布的全生命周期安全风险防控。用户应保持警觉,优先选择经严格安全审查的产品和服务,避免对不可靠软件产生依赖。未来,汽车电子和移动诊断工具的开发应从设计阶段即注重安全,采用硬件加密芯片、零信任架构和多因素认证等先进技术,减少攻击面。如何在保证功能丰富性的同时保障用户和车辆的安全,将是行业持续需要攻克的难题。
综上,Xtooltech AnyScan应用远程代码执行的安全漏洞,暴露了汽车诊断移动应用潜藏的诸多风险,呼吁全行业加快安全标准建设与技术革新,推动智能汽车生态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