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物理与高能加速领域,质子加速技术的革新一直是科学研究和应用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医疗领域的癌症治疗、核物理研究、高能密度物理以及空间科学等方面,高能质子束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质子加速器体积庞大、成本高昂,使得开发体积小、效率高、成本低的新型质子加速方式成为科研人员的共识。在这之中,利用超强激光与微结构靶相互作用的激光等离子体质子加速技术备受关注,尤其是最新提出的微喷嘴加速(Micronozzle Acceleration,简称MNA)技术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潜力,能够产生能量级达千兆电子伏(GeV)量级的质子束,推动加速器技术进入全新纪元。 微喷嘴加速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创新靶结构设计。与传统的平板靶不同,MNA技术采用了包含微米尺寸氢固态棒的中空微喷嘴结构。
这种独特设计不仅提高了激光能量的聚焦效率,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激光与靶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热电子能量转化,形成强大的电静场。这种电场在微喷嘴的出口区域持续存在较长时间,且空间范围广阔,为加速质子提供了卓越的动力学条件。此技术的采用,使得通过高强度激光脉冲照射靶材,可以高效生成能量超过1 GeV的质子束,远超传统靶材料在相似激光强度下的加速效率。 其基本物理机制包括三个阶段的加速过程。首先,超强激光照射产生的高能电子在微喷嘴内壁表面迅速生成并向氢棒区域汇聚,形成负电子云和相应的正电荷表面,促使氢棒上的质子被推向喷嘴出口,进入初始加速阶段。接着,激光脉冲未覆盖部分照射到喷嘴外围产生第二波热电子,这些电子部分流向喷嘴出口外形成长距离电场,对已逸出喷嘴的质子继续加速。
最后,即使激光脉冲结束后,质子仍受热电子的热能驱动,通过自由膨胀过程继续获得动能,实现被称为“后燃器阶段”的持续加速过程。这一机制让质子在激光结束之后还能显著提升能量,提升整体加速效率和终端能量值。 计算模拟基于二维粒子模拟技术清晰描绘了微喷嘴结构与激光脉冲的相互作用细节及其对质子动力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激光峰值强度达到10的22次方瓦每平方厘米的条件下,微喷嘴加速靶产出的质子能达到甚至超过1 GeV,质子能量谱呈现出较为平坦的能量分布,显示出优异的束流品质。相比之下,普通氢棒或平板靶产出的质子仅具备数百兆电子伏的能量,且能谱多呈指数衰减形态,指示出加速机制的显著差异和微喷嘴结构带来的加速优势。 除了能量升级,微喷嘴结构还对质子束的发散角度有积极影响。
模仿实验显示,利用微喷嘴加速技术获得的质子束发散角多保持在十几度范围以内,远优于传统靶技术产生的扩散较大质子束,提高了质子束的应用适用性,尤其在医学和工业领域对束流束腰和靶点聚焦精度要求严格的场合具有显著优势。 激光脉冲宽度与转换效率也是微喷嘴加速技术研究的重点。通过系统模拟调研,发现脉冲宽度约20飞秒时,质子最大能量与激光-质子能量转换效率达到理想平衡,转换效率可达3%左右,与传统靶技术相当或优越,显示该技术在高效率利用激光能量方面具备竞争力。同时,通过多参数调节微喷嘴的几何结构,如氢棒直径、喷嘴壁厚、颈部宽度等,可进一步优化质子束能量及转化效率,有望实现更低激光门槛条件下的千兆电子伏质子束加速。 微喷嘴加速技术的应用前景广泛而深远。在医疗领域,产生高能、高质量且发散角小的GeV质子束,可显著提升放射治疗中肿瘤细胞的灭活能力,尤其针对深层肿瘤和难治性癌症,微喷嘴驱动的激光质子加速器有望成为体积紧凑、操作灵活的次世代医疗设备。
在核聚变和高能密度物理实验中,高能质子束能够精确触发快速点火,提升聚变反应效率和可控性。科研方面,微喷嘴加速器为质子物理及核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经济实用的实验平台,拓宽实验条件与方法选择空间。 从技术实现角度看,微喷嘴加速靶的制造已逐渐迈向微纳米级精度,铝制喷嘴材料及固态氢棒的加工技术日趋成熟。结合目前搭载高功率飞秒激光系统的先进实验装置,开展微喷嘴加速质子束的实验验证和应用示范指日可待。未来,通过三维优化设计、多靶阵列布局和激光束整形技术的综合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质子束的稳定性、能量和发射重复频率。 综上所述,微喷嘴加速作为激光等离子体质子加速领域一项革命性创新技术,以其独特的微结构设计和创新的加速机制,实现了千兆电子伏级高能质子束的生成。
它不仅突破了传统加速方法的能量限制和束流质量问题,更为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打开了新天地。随着激光技术与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微喷嘴加速技术将持续引领质子加速和高能物理研究的未来方向,成为推动科学前沿和技术应用发展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