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加速技术一直是高能物理和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实现吉电子伏(GeV)级质子束,对粒子物理实验、肿瘤治疗、核聚变点火以及高能密度物质研究等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推进了质子加速技术的革新,微米喷嘴加速技术(Micronozzle Acceleration,简称MNA)作为一种新兴方案,展示出实现高能质子束的新可能。传统加速机制,如靶面法向鞘加速(TNSA)和辐射压力加速(RPA),尽管技术成熟,但在质子能量提升和束流质量方面存在瓶颈。微米喷嘴加速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和激光相互作用机理,突破了这一限制,成为热门研究方向。MNA的核心在于微米级结构中嵌入的氢质子靶(H-rod),并通过超强短脉冲激光沿对称轴照射,引发靶内外强大电场的生成。该电场不仅具有极高的强度,还表现出长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大规模分布,使加速的质子能量获得显著提升。
具体来说,微米喷嘴的几何结构类似光学中的聚能透镜,将激光能量有效聚焦和放大,生成数倍于传统靶面的电场强度。这对于质子初始加速阶段至关重要,极大增强了质子被电场捕获和推动的能力。MNA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激光照射阶段,激光与微米喷嘴内壁的相互作用产生能量达兆电子伏(MeV)级热电子。受喷嘴内壁特有锥形设计影响,这些热电子沿着靶体螺旋集中,形成密集带电云,进而加速嵌入的氢质子。接着是喷嘴出口区域的次级加速阶段,由喷嘴裙部表面电荷分离产生的强电场,进一步推动质子向高速运动状态转变。
此阶段具有较大空间尺度,允许质子获得持久的加速时间和距离。最后,在激光脉冲结束后,质子束仍可进入“后燃阶段”,继续从热电子传递的热能中获得动能增长,实现超过一吉电子伏的最终质子能量。二维粒子在细胞(PIC)模拟验证了上述机理,展现了MNA靶结构下质子能谱的独特平坦特性,对比传统氢质子棒和薄膜靶,MNA质子束的最大能量和能量分布均大幅优于传统方案。模拟还显示,激光强度在1012 I(瓦特/厘米²量级)至1022 I的范围内,MNA的质子最大能量随激光强度的提升呈现接近指数升高趋势,比例级约为I^0.79,而传统TNSA靶体则多为I^0.5的缓慢增长。此外,MNA质子束呈现较低的角发散特性,平均发散角多在15度左右,利于后续束流聚焦和应用需求。该技术对激光脉宽同样具备较好的适应性,优化宽度约为20飞秒,无论是在质子最大能量还是激光转质子能转换效率上,都展现出显著优势。
激光能转换效率可达3%以上,在高强度激光系统中具备实际实现可能。微米喷嘴的结构材料多采用铝合金,兼顾耐热和加工性能。实践中,喷嘴与氢质子靶的结合方式对加速效果也具有一定影响,但模拟研究表明,紧密结合的靶体结构不仅不会降低加速效能,反而略微提升转换效率和质子能量。未来,三维参数优化及定制靶体设计将进一步提升MNA技术性能并降低对激光系统的要求。从应用角度看,GeV级高质量质子束在医疗领域的前景尤为广阔。肿瘤质子治疗需要超高能质子以穿透较深组织,同时保证靶区高剂量照射和周边组织损伤最小化。
MNA技术以其高质子能量和良好束流品质,为该领域带来了重要突破。此外,快速点火核聚变、材料高能密度物理实验以及质子射线捕获与传输等,也均依赖于高能质子束的稳定获取。微米喷嘴加速作为新型激光驱动质子加速方案,极具前沿潜力和应用推广价值。综上所述,微米喷嘴加速技术利用其独特结构优势,在超强激光照射下实现了质子能量的显著提升,成功突破传统加速机制瓶颈,展现出清晰的三阶段加速过程及持续动力学特征。随着激光技术和微纳米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MNA有望逐步实现实验室条件下的稳定输出和产业化应用,推动质子加速领域迈入吉电子伏时代,进而对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