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百科全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以“中立观点”(Neutral Point of View,NPOV)政策为核心,试图通过协作式编辑和内容审查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公正、准确且多元。然而,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拉里·桑格于2020年发表的博客文章《维基百科偏见严重》,掀起了对这一公共知识平台客观性和中立性的巨大争议。桑格认为,维基百科早期的中立性理念已被彻底背弃,现有政策更倾向于弘扬某种指定的政治、宗教与科学视角,而非真正的客观中立。桑格的批评提示了维基百科作为开放协作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知识传播的复杂性。政治领域的偏见在桑格的文章中被反复强调。
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特朗普的条目为例,桑格指出奥巴马条目几乎对众多备受争议的政治事件淡化甚至忽略,仅强调对左翼较为有利的部分信息,而特朗普的条目则充斥着大量负面内容,且在原文中频繁使用“错误”这一判断性词汇,却缺乏相应的中立引用。这样明显的倾向性内容展现出编辑者的政治立场深刻影响着维基百科的条目构建,致使读者难以辨别事实的全面真相。此外,桑格还提到诸如希拉里·克林顿的条目也存在过度正面的叙述。政治事件及人物条目中的这些偏向不仅影响公众理解,也是对维基百科“中立”的严重背离,削弱了其作为客观信息源的信誉。针对文化和社会议题上的偏见,桑格同样表达了忧虑。例如在堕胎合法性、药物合法化和LGBT收养权利的条目中,维基百科倾向于强调支持权利和合法化的论点,而忽略反对意见或将其边缘化。
尤其是在医学和伦理类话题上,涉及深刻的价值冲突时,这种失衡的报道方式让整个条目远离了中立的位置,更多地表现出价值判断甚至是隐含的立场。这一现象反映出编辑群体和主流学术圈的主流性立场难以完全包容多元视角,导致维基百科难以为公众提供充分的争论空间和多维度观点。而在宗教话题领域,拉里·桑格批评维基百科在对耶稣及基督教的相关内容叙述中明显呈现“自由派学术”的倾向。他以耶稣条目为例,指出维基百科断言福音书在历史学角度上“无法独立或一致”,并怀疑耶稣称“基督”的用法,这些断言均未充分呈现传统教义或保守学者的观点,甚至存在表述偏差或事实错误。桑格认为,宗教类条目的编写应当更客观,力求忠实反映各方立场,避免将某种特定学术观点强加于大众认知,否则就无法实现在宗教文化多样性间的平衡和尊重。科学领域虽然看似以事实为标准,但桑格指出这里存在的“共识偏见”同样破坏了中立性原则。
维基百科对全球变暖、疫苗以及另类医学话题的报道,往往呈现严格的主流科学立场,同时对少数持不同科学观点的意见缺乏公正介绍,比如将替代医学标签化为“伪科学”,并以维基百科自身的语气进行判断。科学争议本就包含多种解释和证据分析,真正的中立应是呈现争议和异见而非简单服从主流话语权。桑格强调,偏见体现的不仅是编辑者的立场,也是维基百科作为大规模协作平台的结构性问题:编辑环境、内容审核机制甚至社区文化都助长了某一阵营的实际主导性。这种倾向使维基百科逐渐丧失客观中立的基础,变成了“观点战场”,不仅降低了公众对其内容可靠性的信任,也加剧了信息领域的两极分化。面对这一现状,桑格呼吁维基百科应当正视其“中立观点”原则的瓦解,坦诚承认其偏向性,或者至少调整政策,明确采取“可信性优先”而非“中立”的编辑原则。他提出,应当建立一个独立且去中心化的百科全书网络,例如他倡议的“Encyclosphere”项目,作为不受政府和大型企业控制的开放知识载体,回归真正意义上的多元、独立和包容,避免单一意识形态绑架全球知识体系。
近年来维基百科访问量仍居高不下,其影响力无可置疑。然而桑格的批评引发学界和公众对开放协作知识平台是否能真正坚持中立、公正的疑问。技术进步和协作文化带来的信息共享机遇伴随着权力和话语的不平衡,因此,如何有效地维护平台的中立性、防止观点偏颇,已成为全球知识管理的重要课题。维基百科的未来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编辑治理机制,提升多样化参与,强化事实核查和引用规范,努力弥合政治及文化裂痕,真正实现信息的客观传递。总结来看,拉里·桑格对维基百科偏见的揭露引发了人们对公共知识的再认识和探讨。无论是政治、宗教还是科学领域,维基百科都显示出对特定观点的偏重,脱离其原有中立政策。
这种现象反映开放协作内容平台在当代信息环境下的复杂挑战,同时为未来知识共享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参考。探索更多更独立更去中心化的百科项目,有望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公正、多元、可信的知识平台。维基百科的经验和批评提示我们,维护信息中立和多元是非常艰难但不可或缺的目标,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智慧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