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作为全球影视产业的代名词,长期以来都聚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然而,近年来,洛杉矶的电影和电视剧拍摄活动明显减少,产业资源向全美乃至全球多个城市和国家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曾经繁荣的制片厂区如今显得冷清,许多剧组和制作团队选择离开洛杉矶,转赴成本更低、激励政策更优惠的其他地区,这背后有着深刻且多重的原因。洛杉矶之所以成为影视制作中心,与其宜人的气候条件、成熟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密不可分。长期以来,阳光充足、气候温暖使得制片公司能够全年进行户外拍摄,此外,好莱坞的形成也是由于逃避托马斯·爱迪生的专利限制,这一历史因素促成了产业集中的出现。然而,这些优势正遭遇新时代的挑战。
1990年代,随着加拿大和美国部分州引入影视制作税收抵免和补贴政策,诸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路易斯安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等地成功吸引了大量项目。之后,随着流媒体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影视制作需求大增,也加剧了影视制片对激励政策和低成本拍摄地点的竞争。税收优惠的差异,成为了影视制作选址中的关键考量。与加州相比,许多州甚至国家提供了更 generous的补贴,例如有些可以返还项目预算的三到四成,这些资金额度甚至以现金形式直接返还,而非仅仅减少税负。加州虽推出自己的税收抵免计划,但其上限较低且限制严格,限制了大型项目在本地的拍摄意愿。同时,加州严格的工会保护和高昂的生活成本,进一步推高了拍摄成本,使得制作方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政策更优的其他地区。
影视产业的迁移并非单纯的地理变化,更带来深远的产业生态影响。传统的学徒制度和技术传承机制依赖于产业的集中,当制片活动四处散开,年轻从业者难以得到系统的实地培训,这将对产业的长期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同时,制片人员频繁迁移使得他们的生活难以稳定,特别是那些底层技术工种更难以适应跨地区的频繁变动。随着疫情、罢工、剧院衰退和流媒体行业的动荡,好莱坞产业摇摆不定的局面更加明显。以往的集中地不仅是制作的场所,更是激发创意和行业交流的重心,脱离这个核心区域,可能削弱影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和生产效率。尽管如此,少部分高票房或知名剧集依然选择留在洛杉矶,常常是因为核心团队和演员的议价能力强,有权要求本地拍摄。
然而这类项目越来越少,许多中小规模制作出于预算考量不得不到外地甚至海外完成拍摄。对于洛杉矶当地影视相关的劳动力和服务行业而言,生产迁移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减少,不少从业者面临找工难题。有的甚至从洛杉矶迁往亚特兰大、纽约、温哥华等新兴影视生产地,努力追逐有限的项目资源。环境灾难更是雪上加霜。2025年洛杉矶多处爆发的山火烧毁了大量居民和影视从业者的住宅,破坏了社区和生活环境,这也让一些人重新思考居住和工作的可持续性。面对这些挑战,加州政府已经提出将影视税收抵免上限从3.3亿美元提升到7.5亿美元,并考虑增加对本地制作的额外奖励,希望能够吸引更多项目回归洛杉矶。
但这是一场政府之间激烈的“补贴战”,其他州和国家也在不断提高优惠标准,竞争愈发激烈。同时,因为产业依赖全球资本和市场,企业对成本与回报的敏感度极高,任何单一地区的政策调整都面临被其他地区反超的风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洛杉矶不太可能恢复过去的独占地位,未来的影视产业形态更趋向于全球化和多中心协作。拍摄活动将更频繁地跨越不同城市和国家,甚至多地同时进行。与此同时,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也在模糊传统地理局限,使得创作者与制作团队能够异地高效协作。为了保持竞争力,洛杉矶不仅要提升财政激励的力度,更需强化本地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提高创新能力和制作效率。
此外,生活成本和环境压力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需要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留住人才。好莱坞的未来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过去数十年积累的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仍具备独特价值,但如何适应全球化竞争和新经济形势,是摆在洛杉矶和加州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摄影棚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多元共赢、创新驱动的影视生态体系,确保好莱坞品牌依然领导世界电影和电视剧市场。面对日益分散的制作地点和多变的市场环境,影视从业者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探索跨地域合作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影视工业大迁移中找到新的立足点。
总的来看,虽然洛杉矶正在流失其作为全球影视制作绝对中心的地位,但这一转变也代表着影视产业的全球扩张和多样化。未来,行业格局将更加复杂多变,洛杉矶能否实现转型升级,依然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