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铭文作为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大量铭文因断裂、风化或损坏而残缺不全,给历史学者、考古学家带来了严峻的解读难题。每年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500件新的拉丁铭文被发现,这些铭文散布在遗址、建筑、器物等各种载体上,然而实际上可供完整解读的数量却极为有限。传统方法依赖考古专家花费大量时间对比分析类似铭文,试图还原断落部分,其间耗时久远,且仍难免因文本缺失造成理解偏差。如今,人工智能的兴起为铭文研究注入了全新活力。由英国诺丁汉大学的Thea Sommerschield与谷歌旗下的DeepMind团队合作研发的AI工具Aeneas,正开创铭文解读的新时代。
Aeneas名字取自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英雄,以象征这款工具在探索历史迷雾中勇往直前的使命感。Aeneas通过海量数据训练,能够分析超过17万份从公元前七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八世纪的拉丁铭文本,涵盖古罗马帝国辽阔疆域,从不列颠到美索不达米亚区域。该工具不仅能够智能预测铭文中缺失的文字,还能够估算铭文的书写时间与地理起源。更令人惊叹的是,Aeneas在面对铭文断裂长度不明的情况下,依然能合理推断恢复文本,使断简残篇重回历史原貌。通过深度学习和语义关联,Aeneas可以快速筛选相似铭文,建立跨文献的关联网络,大幅提升铭文解读的准确度与效率。研究团队曾用Aeneas对著名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功德录》进行测试,这是一段刻于土耳其安卡拉罗马与奥古斯都神庙墙壁上的长篇铭文。
其具体书写时间一直存在学术争议,难以确切定位。Aeneas不仅成功匹配了与历史学家提出的日期相符的时间区段,还在对比其他平行铭文时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此外,对于德国美因茨的一座献祭祭坛上的铭文,Aeneas精准将其时间定位于公元214年左右,且准确推断其属于罗马的日耳曼上省。更重要的是,AI自动提出了对其受损文字的合理修复建议,让学者们在研究现场即可获得辅助支持。Thea Sommerschield称这些成果为“令人震撼的时刻”,标志着AI在古文献研究领域潜力的切实体现。尽管Aeneas的出现极大提升了解读效率,但它并不会取代历史学者的专业判断。
相反,它是专家们的强大助手,能够在博物馆和考古现场随时协助快速识别和解读铭文。研究者们期待未来这款工具能普及应用于更多遗址发掘和博物馆藏品管理,推动古典文献学和考古学的融合发展。铭文作为历史的直观见证,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与宗教生活,还反映出古罗马社会结构与区域交流。借助AI技术,将断裂残缺的铭文重构,等同于拼凑历史的巨大拼图,揭开古罗马文明散落的片段,令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远古时代的人类智慧和生活百态。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AI模型将继续优化其语言理解与区域背景识别能力,助力跨文化、跨语言的古文献解析,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迈上新台阶。总之,Aeneas作为首个专门针对古铭文语境设计的AI模型,突破了以往人工解读的瓶颈,为破解古罗马铭文的诸多谜团提供了科学且高效的新路径。
借助这股技术新浪潮,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从信息残片走向历史复原的伟大转折。AI不仅帮助我们重建过去,更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人类文化传承书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