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华盛顿州宁静的诺克萨克保留地上,曾经有一个名为“诺克萨克306”的群体,他们自认为是诺克萨克印第安部落的成员,是家族的一份子,拥有在部落土地上生活的权利。然而,从2016年开始,这306名成员被部落领导以未能证明拥有至少四分之一诺克萨克血统为由,遭到“注销身份”并剥夺部落公民权和相关福利。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财产的失去,更是文化归属感的撕裂和家园的强制驱逐。诺克萨克306的故事,是美洲原住民族群体面临现代利益冲突与身份争议的缩影,它从经济利益到权力斗争,从文化认同到族群归属揭示了层层交织的复杂性。 诺克萨克部落的地理位置极具象征意义,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境之间,坐落在苍翠繁茂的云杉和冷杉林中,背靠雪峰皑皑的喀斯喀特山脉。历史上,这片土地是诺克萨克族祖先居住和生存的基础,富饶的诺克萨克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钓鱼人。
如今,当地风景如画,却掩盖着一段现代原住民社会深刻的不公与冲突。 “我们属于这里”,这是诺克萨克306成员反复强调的口号。他们的族人身份被官方取消,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剥夺行动,包括撤回住房和社会福利。许多人曾在保留地的住房中生活多年,有的甚至付清了“租到拥有”的联邦住房贷款计划,却仍被迫离开那个承载着多代人回忆的家园。退休的老人、抚育子女的父母、传承文化的中坚力量毫无预兆地被推出了自己的土地,置身于无家可归的境地。 族群身份认定的核心,在于所谓的“血量”制度。
这一制度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政府政策,“血量”即是指一个人血统中原住民成分的比例。然而,这一方法在现代被批评为荒谬且伤害深重。许多学者和原住民领袖都指出,血量量化不仅是一种殖民主义遗留的工具,还是对原住民文化和亲属系统的严重误解。原住民传统中的归属感强调的是亲缘关系和族群文化传承,而非单纯的血统比例。可悲的是,现代部落政治却借此工具作为排斥族人的依据,制造出人们彼此间的分裂。 诺克萨克306中大多数成员都可追溯到一位名叫安妮·乔治的女性。
她生于1875年,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位部落领袖的女儿。她在一种符合原住民家庭收养习俗的环境下长大,且她的后代长期认同为诺克萨克族人。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官方档案,部落领导拒绝承认她和后代的资格,进而断定这些成员无权继续享有部落权益。这个拒绝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历史文件缺失和政治算计,而这些,徒增那些家庭深深的悲痛。 这些家庭曾在部落内享受医疗、教育、住房等多项社会服务,许多成长于此的年轻一代也将这片土地视为根基与文化的象征。然而,被“注销身份”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参与部落自治的权利和对资源的分享权,生活遭到巨大破坏,亲情遭受重大冲击。
更令人唏嘘的是,被迫离开的住房往往空置,废弃的自行车、破旧的儿童玩具散落其间,象征着断裂的社区与未竟的生活。 权力与财富的争夺是背后推手。诺克萨克部落虽然规模较小,但在1990年代印第安赌场合法化后,迎来了一波经济机会。部落经营的诺克萨克河赌场曾为当地带来一定收益。但随之而来的,是内部政治复杂而尖锐的斗争。少部分领导层和利益相关人意图通过限制成员资格来缩小资源分散面,进而获得更大利益分配。
这样的动机被许多被驱逐的成员形容为“金钱、权力和贪婪”的体现。部落自治权保障了领导层对内部事务的控制,使得外部法院难以干预,使许多被剥夺者处于权利无门的境地。 这些复杂的内部纠纷引发了社会关注。美国法律专家、多位学者以及国际机构相继介入。联合国人权专家多次向美国国务院发函,敦促其调查并帮助寻找解决方案,避免强制驱逐带来的人道危机。然而,部落领袖坚持他们的主权决定权,拒绝法律程序的介入。
被剥夺成员的律师努力穿梭于地方、州级、联邦法院之间,甚至诉诸最高法院,但都未获实质性进展。最终,多数成员不得不在没有法律专长的情况下自行应诉,艰难维护自己的权益。 面对被赶出家园的危机,加拿大方面的同宗同族伸出了援手。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Shxwhá:y族支部领袖们了解这场苦难后,立刻组织资源支持被驱逐的族人。他们购置土地,建造无债务负担的住房,为长者和家庭提供栖身之地。跨越国境的血脉纽带打破了现代边境的界限,展现了家族与文化优先于政治界限的理念。
搬迁至Shxwhá:y族新建社区的生活环境远比原保留地的老旧房屋更为宽敞和舒适。然而,物质条件的改善无法抹去被剥夺身份和家园的创伤。年迈的长者如迈克尔·拉邦,面对陌生环境时常感到迷茫,心中仍渴望“回家”,思念着曾经熟悉的土地与邻里。这种无法割舍的根源情感,成为理解整个事件的关键。 诺克萨克306被剥夺身份并驱逐出家园的悲剧,折射出美洲原住民族群在现代社会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它不仅让人反思血量政策和部落主权的边界问题,也突显了权力斗争中普通族人的无奈和痛苦。
文化认同并非冰冷的数字,而是流淌在血脉中凝结的历史与情感,是祖辈们在世纪间编织的生活之网。剥夺一个人对文化和社区的归属,实质上是撕裂了一段珍贵的人类记忆。 诺克萨克306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法律与政治如何变迁,家庭和文化纽带的力量依然顽强。跨越国际边界的支持和共情,展现了原住民群体坚守家园的精神与顽强。即使面对权力与利益的巨大压力,他们依然喊出“我们属于这里”,彰显了对根源的执着和对未来世代的责任感。 在原住民族群的未来道路上,血量不应是割裂族人的刀刃,权力亦不该成为摧毁亲情的枷锁。
文化的传承和族群的包容,应成为维系社区团结的基石。只有当社会各方面尊重并倾听这些族人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历史伤痛,承认他们的权利,才能迈向真正的和解与共存。诺克萨克306的遭遇,是当代对所有原住民族群体的警示,提醒我们共同守护那些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民族记忆和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