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既充满期待又带有挑战的事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作家,面对空白的文档和游离的思绪,如何迈出第一步常常成为最大的难题。其实,阻碍写作的往往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内心的犹豫、怀疑与不确定感。对此,俄罗斯作家谢尔盖·多夫拉托夫在其小说《手提箱》中呈现的一个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写作方法,正是打破写作瓶颈的灵丹妙药——“写,就按你说的那样写”。这也是当代写作教练萨沙·查平(Sasha Chapin)深度推崇并反复传授的技巧。这个被称为“写作黑客”的方法涵盖了人与文字最本真的连接,是让写作变得纯粹、自然且富有感染力的关键步骤。
“照写不误”的写作法核心在于,放弃对自己文字的苛刻要求,坦然面对大脑浮现的第一想法。比如当你苦恼于如何开头时,不妨直接写下心中疑问和困惑,比如“最难的就是开头,究竟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样毫无修饰、甚至带有不确定感的句子,反而能给予读者最真实的触感。你会发现,这种真诚的表达比过度雕琢的“引人入胜”的开头更有吸引力,也更具人情味。 这一技巧让写作者放弃内心的“审判官”,不必先确定内容是否优美或逻辑是否完善,而是先按下快门,把心中涌动的情感和念头直接写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方法减少了焦虑,缓解了写作焦虑症,能让被畏难情绪锁住的思维重新流动起来。与此同时,这种写作方式也凸显了个体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
文字不再是机械地传达信息,而是成为情绪和思想的现场记录。 在实践中,写作者可以先写下自己关于主题的各种想法、疑惑和情绪,比如写成书信体,自言自语的对话,甚至是心灵独白。这样既没有压力要求立刻体现逻辑严谨,也没有限制刻意营造的结构。这样的文字往往最容易打动读者,因为它体现了人与文字最自然的关系,是未经雕琢的真实。 这种方法也反映出现代写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写作的第一稿不必完美,甚至不必针对读者做过度考虑,而是作者和自我充分对话的产物。随着写作层层推进,作者可以回过头来慢慢推敲、润色,把情感最真实的部分保留下来,剔除冗余和模糊,将文字变得更加精炼和清晰。
过程如同雕刻,一块粗糙的石头随着敲打,逐渐展现出最终的艺术形态。 这种“流动的写作”概念在很多成功作家的经验中都有体现。著名的作家们常常不会一开始就构思好完美的文章,而是让文字自由奔流,允许“写作的杂音”存在,然后从中发掘闪光点。尤其对于回忆录、随笔、个人故事等体裁,这种写作方式能让作品充满个性与感染力。比起刻意追求写作的完美开头,呈现一个有血有肉且略带犹豫的故事起点,往往更加引人共鸣。 萨沙·查平的两篇相关写作指南也很好地辅助理解这一方法。
他指出写作障碍很多时候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缺少对写作真实状态的诚实面对。当你写得够快、足够真诚时,你的文字质量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因这种开放态度而提升。写太慢、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阻碍创作。相对应的,写作就是允许自己犯错、允许不完美,先将想法和感受完整地捕捉下来。 当你把“写就写成你刚才说的那样”的原则应用到写作中,你的心态将发生巨大变化。对于从未面对过字数限制的新手而言,这不仅是克服空白页恐惧的利器,也是一种认识自我、提升表达能力的有效路径。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灌注了写作中至关重要的“诚实”情感——即写作者对自己想法和情绪的真实接受,同时也主动将这种诚实传达给读者。写作因此不再是孤独的技艺操练,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真心交流的桥梁。 从宏观上来看,“照写不误”是写作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桥段,蕴藏着写作的世纪智慧。作为一种传承性的写作传统,它引导使用者跳出固定套路,拥抱自己真实的声音。这种传统在不同语言、文化中都有体现,比如中国古代文人提倡的“真情实感”,近现代许多优秀作家的创作历程也多次印证了这一点。可以说,写作之道,本质就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敢于面对内心的矛盾和疑虑,最终破茧成蝶。
你不妨在接下来的写作尝试中,模仿这套方法,先把内心的疑惑、停顿、好奇与尴尬毫无保留地写下来。写出你最自然的语言,就像对亲密朋友说话那样。把写作变成心灵的释放和捕捉,而非机械的动作。逐渐地,你会发现写作通路变得通畅,甚至你自己也更能理解和感受那些情感细节。到了后来,你可以根据需要打磨这些草稿,将它们加工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成品,但无论如何,请始终保留那份最初的真诚。 总之,“照写不误”不仅是一种实用技巧,更是一种心态和写作哲学。
它帮助写作者摆脱焦虑,善用内心的真实感受,进而打破写作的僵局。通过诚实写作,文字才能绽放出最真实的光辉,感染每一个读者。正如多夫拉托夫和查平的实践经验所示,面对写作困境时,放下顾虑,照你心里刚冒出的字句开始写,你会惊喜地发现,写作从此不再遥远,变成了一次美妙的心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