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然而,疫苗犹豫和怀疑的情绪日益上升,成为阻碍群体免疫与疾病控制的重要难题。面对那些对疫苗存在疑虑甚至抗拒的人群,采取何种沟通策略才能促使他们开放心态,甚至理解和接受疫苗接种,成为科学家、医生乃至公众沟通者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权威研究,揭示与疫苗怀疑者沟通时的有效技巧。首先,了解什么是疫苗犹豫对于展开任何对话至关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4年将疫苗犹豫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信任缺失、风险感知不足以及便利性障碍。信任缺失多与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甚至卫生系统的不信任相关,而风险感知不足则表现为对传染病威胁的低估,便利性障碍则指疫苗接种渠道不便或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宗教、族裔等背景差异也会影响个体对疫苗的态度。沟通的第一步是倾听并理解对方的真实担忧。研究显示,当疫苗怀疑者感受到被指责、嘲笑或否定时,他们更可能封闭心态,甚至加深错误认知。因此,耐心聆听,表达对对方观点的尊重,成为打开交流大门的关键。
专家提倡避免使用激烈的否定句,而是以询问的方式探究疑虑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当对方提到对疫苗副作用的担忧时,可以温和地询问他们具体害怕的是什么,激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担忧和疑问。接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分享权威信息十分重要。仅仅倾听而不提供正面信息,无法引导疫苗犹豫者走向正确方向。可信赖的医疗专业人士的推荐尤其有效,因为他们不仅掌握科学数据,更能直接回应具体疑问。研究表明,面对面、个性化的沟通较为有效,能够帮助人们梳理错综复杂的信息,建立理性认知。
例如,对于常见的“疫苗导致自闭症”的误解,直接引用近年来超过五百项研究的结论,表明疫苗与自闭症无关,并邀请对方表达想法,能比简单的“疫苗是安全的”这种说教产生更多共鸣。沟通技巧中,激励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成熟、有效的方法。它强调尊重、共情和自主决策,倡导健康专业人员在推荐疫苗时,如果遭遇犹豫,先探寻原因,承认担忧,再依据具体疑问提供信息,从而增强被访谈者的内在动机和信任感。比如,当父母对儿童疫苗存在疑虑时,医生可先说出推荐接种的理由,随后邀请他们分享顾虑,并提供针对性的数据支持,同时避免咄咄逼人或命令式的语言。这种方法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项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婴儿疫苗接种率提升了近7%。此外,普通公众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诚实和共情的态度分享个人经验,增进身边人的信任。
科学研究提示,疫苗犹豫大多起于对个别不良反应的焦虑,这种焦虑常受朋友圈、媒体中的案例渲染影响。分享接种疫苗后的正面经历,以及为什么自己选择信任科学和疫苗,有助于打破误解与恐惧。与此同时,透明与诚实也被证实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原则。无需对疫苗的所有风险与效果作出绝对肯定,承认科学尚有未知领域,反而能减少对立与防备。介绍疫苗的研究过程、安全监测体系和科学共识,展示科学的严谨与负责,为怀疑者提供权威依据,帮助他们理性思考。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怀疑和“反疫苗”群体之间存在明显区别。
前者多是对未知和风险的合理担忧或信息不足,而后者则多是有组织的反对运动,传播错误信息,拒绝科学数据。沟通针对对象时需保持敏锐,避免将怀疑者一概而论为“反疫苗者”,区别对待才更有助解开疑团。除此之外,社会环境与政策氛围也深刻影响疫苗信任水平。新冠疫情期间,由于信息传播不一致、政策频繁调整,以及疫苗快速开发引发的忧虑,公共信任遭受打击。正因如此,重建透明、科学和人性化的交流体系,成为各国公共卫生界的共识。综合来看,面对疫苗怀疑者,沟通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倾听、尊重、分享确凿证据与个人体验、保持诚实和谦逊,以及关注个体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诉求,都是促进理解和接纳的有效路径。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应携手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与科学的沟通环境,推动疫苗接种覆盖面提升,保障公共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