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多种动物及人类中的行为,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对其生理和社会功能充满好奇。近年来,打哈欠的“传染性”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发现不仅同一物种内部会出现共鸣效应,某些动物还会对不同物种的打哈欠产生模仿反应。最新的研究更进一步,将这种共鸣行为触发对象扩展至非生物体,如拥有逼真外观和动作的安卓机器人。具体到我们的近亲——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科学家们发现它们在目睹一个类人形态的安卓机器人打哈欠时,也会被诱发打哈欠行为,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社会认知理论,也深化了对跨代理和跨物种互动的认识。 黑猩猩作为灵长类动物中与人类基因最接近的物种之一,长期以来都是研究社会行为和认知机制的重要模型。过去,打哈欠传染现象主要在同种动物或部分熟悉的人类面前被观察到,科学界普遍认为社会纽带、熟悉度和情感共鸣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在这项利用拥有33个伺服电机驱动,能够模拟真实面部表情的安卓机器人为刺激源的研究中,黑猩猩展示了对非生物智能体打哈欠的强烈反应,打破了“必须是同种或熟悉对象才能引发共鸣”的既定观点。 研究者设计了三种面部表情条件:完全闭合嘴部的中性状态、部分张开嘴巴的‘张口’动作(非打哈欠控制动作),以及模拟真实打哈欠的张大嘴巴并伴随眼睛闭合的动作。通过在黑猩猩的自然栖息环境中分别展示这三种表情,并记录其反应,科研团队得出了显著的结论。超过半数的参与个体在观察安卓机器人进行打哈欠动作时,主动模仿打哈欠,且打哈欠的频率远高于其他两种条件。这种跨代理的行为传播表明,打哈欠行为具有一定的自动反应机制,可能不依赖于复杂的社会情感或种内信号的认同。 此外,观察安卓机器人打哈欠也促使部分黑猩猩表现出更多与休息相关的行为,如躺下、收拢寝具以及构建巢穴等。
这种行为的变化透露出打哈欠动作可能在黑猩猩内部激活了与休息或睡眠准备相关的行为模式,暗示打哈欠不仅是简单的模仿动作,更蕴含了某种情境暗示或预期信号。特别是,这些反应没有出现在‘张口’控制条件中,进一步支持了打哈欠动作所携带的特殊含义和功能。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打哈欠传染可能源于古老的感知-行动耦合机制,帮助群体成员在生理和行为节奏上实现同步,维持社会秩序和协调。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开始探讨人与机器、动物与机器之间的社会互动模式,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认知与情感影响。黑猩猩对安卓机器人的反应,提示非生物代理在社会认知与行为调节中可能具备潜在效力,为人工智能设计和动物福利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技术方面,该安卓机器人运用了精密的伺服电机控制和编程,确保其面部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具真实性与生物特征。
尽管它仍有一定的机械痕迹和透明的机械部件暴露,但整体外形和动作足以引发黑猩猩的注意力和行为反应。实验过程中,所有条件放置于黑猩猩视野范围内,并经过严格的随机和平衡设计以排除顺序干扰。多数黑猩猩在观察时均能持续注视安卓机器人,表明对刺激的兴趣和感知高度集中。 该研究的结果不仅为理解动物对非生物体社交线索的敏感性提供了实证,也为揭示神经生理机制开辟了新路径。未来神经成像和电生理研究或许能进一步解析黑猩猩大脑在观察机器人行为时的响应网络,阐明镜像神经元系统等大脑区域的活动模式。与此同时,这些发现对于设计具备社交能力的机器人也提供了宝贵参考,特别是在动物保护、动物康复以及动物园管理等领域,拟人化机器人可能成为促进动物心理健康和行为丰富的重要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实验显示黑猩猩会被机械化的模拟打哈欠动作激发类似的印迹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已对机器人拥有如同对同类的社会认知和情感联结。目前尚难断定此类反应是否基于高层次的同理心或情绪共鸣,亦有可能是基于较为低级的感知-动作链接或条件反射。科学家们呼吁开展更多跨物种和跨代理的研究,综合行为学、认知神经科学和机器人技术,以更全面理解这类现象的本质与机制。 总体而言,黑猩猩观察安卓机器人打哈欠引发的传染性打哈欠和休息行为,展示了社会行为受非生物代理影响的可能性,证明了自然界中行为共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灵长类动物社会互动的认识,更启示人工智能与动物行为交汇处的未来研究方向,将深刻影响社会认知科学、机器人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跨学科合作的深化,人类对自身及其他物种认知机制的洞察必将进一步提升,推动构建更加和谐的生物与人工代理共存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