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进步正逐步改变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而近日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则将目光投向了我们最亲近的进化亲戚——黑猩猩,探究它们是否会对一种非生物、类人机器人的打哈欠行为产生共鸣。该研究结果令人惊讶,显示黑猩猩不仅能够观察类人机器人打哈欠,还会产生类似的打哈欠行为,展现出具有深远意义的跨物种行为传染现象。打哈欠,作为一种古老且普遍存在于众多动物体内的行为,长久以来被认为可反映生理和社会状态。而打哈欠的传染性,即个体在观察他人打哈欠后产生模仿,长久以来被视为同理心和社交连结的体现。以往这类现象多见于同种动物之间的互动,然而研究黑猩猩对类人机器人打哈欠行为的反应,揭示出其潜在社会认知机制的更大灵活性。
该研究由多位国际知名科学家联合完成,实验设计巧妙,以一个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头部为刺激对象,机器人通过精密伺服电机模拟多种面部表情,包括完整的打哈欠动作、单纯张嘴动作和闭口静止三种条件。实验首先记录黑猩猩在无刺激下的基线行为,随后分阶段呈现不同的机器人表情,观察和记录黑猩猩的相应反应。结果显示,面对机器人完整的打哈欠动作时,超过半数的黑猩猩展现出明显的打哈欠行为,且这一反应在机器人停止表现后仍持续一段时间。此外,黑猩猩在观测机器人打哈欠时还有更多的躺卧行为,暗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休息的信号。相较之下,面对单纯张嘴或机器人维持闭口姿态时,黑猩猩的打哈欠行为显著减少,表现出条件特异性。研究进一步排除了时间段和实验顺序对结果的影响,确保数据的科学严谨性。
该发现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首次实证黑猩猩对非生物、具有人类外观的机器人的情感性社会刺激产生模仿反应,同时也暗示了共情和行为传染的神经机制具备跨代理甚至跨物种的适用性。尽管机器人因其透明部件而明显表现出非生物特性,但黑猩猩依旧能够识别并回应其社会性信号,说明关键在于动作的生物动态特征和情境暗示。该研究还探讨了打哈欠行为背后的可能功能,包括作为转变觉醒状态的信号、调节体温以及维持群体同步等。观测行动的“知觉-动作耦合”机制,可能驱动了无意识的模仿反应,而这类机制又与社交认知、同理心乃至情感感染密切相关。类人机器人在社会认知实验中的运用,为理解人类及动物的社会行为提供了创新工具,它打破了仅限于生物体的传统研究范式,开辟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更多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动作是否同样具备行为传染性,及其在人类与非人类动物中的效应,既有助于机器人设计优化,也促进社会神经科学的发展。
此外,该发现对于动物福利与康复领域也具有启发意义。例如,为被人类娱乐或宠物产业剥夺自然社交环境的灵长类动物设计机器人互动方案,可能成为缓解孤独和促进自然行为的重要手段。综上,黑猩猩因其显著的社会复杂性和与人类的紧密进化关系,是理解行为感染和社会认知的重要模型。机器人作为新的社会模拟对象,正逐步展现出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能。打哈欠作为简单却意义深远的行为符号,连接了生理状态和社交信号,其传染性不仅是模仿,更是感知与情感交织的体现。随着未来技术与认知科学的融合,我们有望更深入解码生物与非生物体间的社会互动机制,推动人类对自身以及周围生命的认知迈上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