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许多人依然坚持着传统的纸质阅读习惯,而“边注”——即在书籍的页边写下个人见解、感受和标记——正悄然融入越来越多读者的阅读方式中。从曾经被视为“不尊重书籍”的行为,到如今在BookTok等社交平台上成为风靡一时的潮流,边注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它为何在新一代读者中如此流行,甚至成为他们表达阅读热情的独特方式? 阅读者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视书籍如珍宝,绝不允许任何折角、涂鸦或痕迹;另一种人则将书页上的痕迹当作一本书“生命”的见证,折角、涂写、邊緣的字句皆是他们与书对话的痕迹。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这两种传统上相互排斥的阅读方式开始出现奇妙的交汇。许多年轻读者通过对书籍的细腻标注和装饰,将个人情感与阅读体验融合,创造出既有美感又富有意义的阅读艺术品。 在BookTok和Bookstagram社区,存在着专门讨论边注和“标签”使用的子群体。这里,读者们分享他们如何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区分书中的浪漫、预兆、情节发展等元素,甚至在页边用彩笔描绘心形、尴尬的表情符号或者关键句的星号标记。
对于他们来说,标注不仅是一种记忆的工具,更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是对故事的一次“深度互动”。这种互动不仅限于自我体验,很多人还乐于将边注丰富的书籍作为礼物赠送给好友,将对书籍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结合。 此类边注文化的兴起,与某些热门文学类型尤其相关。以浪漫小说和所谓的“浪漫奇幻”(romantasy)为代表的类型,因近年来畅销作者如Emily Henry、Ali Hazelwood,以及Sarah J Maas等的作品爆红,迅速聚集了庞大热情的读者群体。学者们认为,这类作品因其情感丰富和复杂的角色塑造,特别适合通过边注来细致体验与记录。更为重要的是,浪漫小说长期以来在文化中被视为“轻浮”或“低俗”,而边注这一行为有效地提升了这些作品的文化地位,使其成为珍贵的个人经历和知识积淀。
学术界专家指出,这种边注行为体现了一种名为“书香文化”(bookishness)的后数字时代读者特征。边注不仅是书籍拥有者对自己阅读旅程的记录,同时也是一种对文学作品深度参与和个性表达的方式。读者通过留下自己的字迹,反映了当时的心情、思考和情感变化。对于那些经历了强烈情绪震荡的读者来说,如阅读令人感动至泪目的作品时,边注成为一种心灵寄托和情感释放的渠道,帮助他们记忆并反思当时的感受。 书籍边注也成为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有些读者会收藏二手书中前任读者留下的笔迹,感受文字之外传递的共鸣与历史感。
著名作家Ann Patchett曾发布过自己作品的批注版,分享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从边注中发现的新见解。这既让读者窥探创作心路,也彰显了边注的学术与艺术价值。此外,边注成为了好友间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读者会在心爱之书的边角写满备注和笑话,作为珍贵礼物送予好友,传递彼此的阅读喜好与善意。 对不少读者来说,边注或许带有些许“作业”的意味,但这实际上强化了他们的阅读深度与专注度。与快速浏览不同,边注促使读者放慢节奏,反复沉思,体会句段中情感和细节的韵味。这种有意识的阅读习惯,反倒让阅读成为更富满足感和仪式感的体验。
社交媒体上的边注分享视频和图片,进一步推动了边注文化的流行。通过展示装满彩色标签和笔迹的厚重书籍,读者既传播了自己的阅读热情,也激发了更多人尝试在书页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各种精致的书签、美丽的手写字体和创意标记,成为内容生成者展示审美和创意的重要窗口。边注不仅是知识积累的工具,更是年轻人表达个性与寻找社群认同的一种途径。 总体来看,边注文化的兴起标志着阅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在数字阅读带来便捷的同时,传统纸质书籍和个性化批注的魅力依然不可替代。
通过在书页上的书写与标记,读者不仅赋予书籍新的生命,也让阅读成为更具互动性、情感性和社交性的活动。未来,随着更多年轻人拥抱这种形式,边注文化将继续影响阅读生态,成为连接知识、情感与社区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