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这种现象已引发深远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低生育率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数量不足,创新能力下降,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如何有效支持家庭实现其理想的生育愿望,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提高儿童福利水平虽是普遍共识,但政府财政压力与政治阻力使得大幅增加开支变得困难。近日,一种零成本且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政策创新——儿童福利前置发放,逐渐成为解决方案的焦点。将现有的儿童福利总额在孩子出生初期一次性或集中发放,而非分摊到整个童年期间,既不会增加政府整体支出,又能最大化对家庭的即时支持,激励年轻夫妇更有信心生育和养育子女。
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年,家庭面临着显著的经济压力。来自儿童贫困行动组(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的数据表明,抚养一岁儿童的每周平均花费高达273英镑,而16岁时则降至约73英镑。新生儿需要大量的专用设备,如婴儿床、推车、安全座椅等,且幼儿期的照顾成本既包含直接的经济支出(如付费托育)也包括更为隐性的机会成本(父母减少工作时间照料孩子)。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自理能力提升,经济负担显著减轻。前置的儿童福利能够正好对应家庭花费的高峰期,有效缓解年轻父母的资金压力,帮助他们维持生活水平,减少因财务焦虑而延迟或放弃生育的情况发生。更重要的是,家庭收入的时间分布也使得前置福利更为合理。
英国数据显示,母亲的平均初次生育年龄为30.9岁,父亲为33.7岁。在子女年幼期间,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收入通常处于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收入较低且有限的工作机会与照顾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随着子女渐长,父母的职业发展逐渐稳定,收入通常随时间增长。前置发放福利在经济生命周期中经过精心设计,补充了父母在经济承受力相对较弱的阶段,提供了及时的财务支持。经济学上的贴现率理念也支持将福利前置发放的政策决策。人们通常对未来收益的价值进行折扣,换言之,未来获得的钱相比立即获得的具有较低的实际价值,在政府福利的语境下,这种贴现率通常更高,因为人们对未来福利的安全感有限。
这一心理偏差削弱了延迟发放的福利对生育决策的激励效果。而一次性或集中领取的福利额度明显提升了即时现金流,带来了更为直接且有力的激励,促使那些处于经济边缘的潜在父母更愿意生育。国际经验也为儿童福利前置方案提供了有力佐证。研究发现,西欧国家中,分期发放的儿童福利虽然对整体出生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增幅有限。例如,按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分摊16年的福利额度,只提升了约3%的出生率。相比之下,西班牙和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研究显示,采用大额一次性“婴儿奖金”后,出生率提升的幅度高出三倍甚至八倍。
这一差距凸显了福利发放时间结构对生育意愿的重大影响。英国当前也在推动相关法律改革。2022年,议员Lord Farmer提出一项法案,提议允许父母提前领取未来的儿童福利,这将保证家庭能选择一次性获得其全部的生活费补贴。虽然该法案尚未获得政府的全面支持,目前仍处于委员会审核阶段,但若政府介入推动,相关措施极有可能加快立法进程,并迅速释放政策红利。儿童福利前置不仅能够应对家庭在孩子早期面临的最大财务挑战,同时也符合社会公平与儿童贫困缓解的目标。早期的集中资金支持能够直接减少因经济条件限制造成的儿童生活质量下降及发展障碍,有助于缩小社会阶层间育儿资源的差距,促进社会整体福祉提升。
结合经济增长和财政可持续性的角度,前置发放也减少了政府长期的福利支出风险。通过激励更多家庭生育,扩大未来劳动力规模,进而减缓老龄化带来的经济放缓压力,具备明显的长远经济效益。政策执行方面,既可以采取一次性领取的形式,也可以设计为在儿童出生头几年内集中支付,灵活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和政府财务安排。而现代数字化管理手段的引入,也使得福利的精准发放和监管更加高效,保障资源真正流向有需要的家庭。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设计应兼顾多孩家庭,确保第三胎及以上的儿童也能获得适当支持,避免因福利结构调整出现负面激励,影响家庭生育选择。各国经验表明,完善的配套措施与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同等重要。
总之,儿童福利的前置发放代表了一种精明且实际的政策革新路径。它抓住了儿童抚养成本时间分布及家庭收入发展动态的关键,优化了资金使用效率,对鼓励生育、减轻年轻家庭压力、抑制人口老龄化以及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全球许多国家面临的人口结构转型压力愈发严峻,及时推广和完善前置儿童福利机制,不仅是财政智慧的体现,更是社会责任与未来战略的重要体现。政府、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推动,将有助于这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地生效,惠及千家万户,助力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