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部城市卡塞尔正成为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中心——浣熊,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哺乳动物,已经在这里扎根并迅速繁殖,成为城市夜晚不可忽视的存在。卡塞尔居民对浣熊的态度复杂且矛盾,既有喜爱也有困扰,而这种动物的快速扩散更引发了科学界和环保组织关于入侵物种管理的激烈讨论。 浣熊的故事在卡塞尔并非一日之寒。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引入浣熊用于皮草养殖,然而部分动物逃逸以及后续人为引入,促成了野生种群的建立。如今,卡塞尔市区乃至更广泛的德国境内,估计有超过150万只浣熊自由生活,形成了欧洲最大的野生浣熊聚集区之一。城市的公园、花园、垃圾桶甚至居民屋顶,都成了这些黑白相间的生物的活动场所。
浣熊以杂食为主,适应性极强,能够吃掉包括果实、昆虫、鸟蛋和小型脊椎动物在内的各种食物,也正因如此,它们在缺少天敌的环境中迅速繁衍。卡塞尔居民Lars坦言,夜幕降临时,浣熊就会出没在花园中,经常偷拿放在外面的水果或食物,这种亲密却略显侵扰的共存,令居民们对它们爱恨交织。 尽管某些当地社群甚至将浣熊作为吉祥物,球队以其命名,居民们也会特意检查汽车下方确保安全,但欧盟早在2016年就将浣熊列为入侵物种,因其对本土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尤其令生态学家担忧的是,浣熊擅长攀爬,能够入侵鸟巢和蝙蝠穴,这种新生态位的利用对当地多种原生物种产生了极大冲击。 科学研究也揭示了浣熊的掠食行为对生态的具体影响。在德国勃兰登堡,一项研究表明,浣熊频繁捕食地面筑巢鸟类,而这些鸟类的数量本已因多种环境压力而下降;而波兰西部的研究则显示,浣熊对极度濒危的淡水贝类也有大量捕食行为,这直接威胁到当地生物多样性。
浣熊的扩散速度惊人,不光在德国,在法国、丹麦、波兰、意大利和奥地利等欧洲国家也频频出现踪迹,生态学界普遍认为这种趋势短期内难以遏制。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小型食肉动物专家小组联合主席丹尼尔·威尔科克斯(Daniel Willcox)指出,针对浣熊的控制措施刻不容缓,尤其要保护一些对浣熊捕食极为敏感的本土物种,同时应借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非本土物种管理上的成功经验。 然而,这一议题并非没有争议。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iDiv)的专家马尔滕·温特(Marten Winter)强调,虽然浣熊数量惊人,但同样对本土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的还有貂和家猫等物种,因此需要更详实的数据支持来科学评估浣熊的具体生态影响。温特认为,只有在充分认识其生态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稳妥的管理策略,避免因匆忙实施控制措施而带来意外后果。 面对数量庞大的浣熊群体,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去年,德国约有20万只浣熊被猎杀以控制种群规模。甚至有屠夫开始利用浣熊肉制作香肠和肉丸,这种创新饮食方式在部分城市居民中得到了意外的欢迎,既帮助消减种群也减少了动物被浪费的可能。 与此同时,卡塞尔的夜晚显得格外生动,骑车者与浣熊在道路上偶遇,树梢下的浣熊群开始活跃起来,他们捕食飞虫或寻找垃圾桶中的食物。尽管浣熊带来了生态平衡的挑战,但部分市民仍视它们为城市的一份子和独特象征,视其为某种荣耀的标志。不过,也正如Lars所说,浣熊带来的破坏不容忽视,居民们不得不设法在喜爱与困扰之间寻找平衡。 综合来看,浣熊在卡塞尔的扩散是人类历史、生态学与城市发展的交织产物。
它体现了现代城市中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日益复杂和不可避免的互动关系。未来,随着浣熊足迹继续蔓延到欧洲更多地区,如何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生态的和谐,将是一道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科学研究、公众认知和政策制定必须同步推进,为人类和自然共存寻找更加务实和人道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