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兴生物(SinoVac Biotech Ltd.,纳斯达克股票代码:SVA)作为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力量,自疫苗成功上市以来迅速积累了巨额现金流和市场认可。然而,这家企业并没有因为其抗疫成果而实现资本市场内的顺利发展,反而被董事会权力纷争和糟糕的公司治理困境困扰多年,导致其股票自2019年以来一直被冻结交易,投资者流动性严重受限。科兴生物的案例成为当下中国及全球资本市场关于企业治理质疑的典型,值得深入分析。首先,科兴生物的治理危机源于激烈的股东争夺。公司早在2019年激活了罕见的“毒丸计划”,以阻止部分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企图,该措施引发了大量新股票的发行,并导致股票交易被暂停。当时市场资本约为5亿美元。
此举虽是为了保障公司稳定,但却造成了公司股票长时间无法交易的局面。随后,随着新冠疫苗成功研发并广泛应用,科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成功,现金储备飞速增长,达到103亿美元,按现有股份计算,现金价值约为每股140美元,远远超过市场此前估值。孰料,巨额现金储备并未转化为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公司未派发任何股息,股票依然被“冰封”,使得股东权益无法实现流动。其次,治理层内部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当前董事会与以创始人兼CEO尹伟东为首的挑战股东集团正激烈对峙,后者得到了多家大型投资机构支持,共计持有超过31%的公司股份。双方均计划派发每股55美元的股息方案,但由于股票持续冻结,投资者无法受益。
这种博弈使得公司治理更加复杂,陷入了“董事会谁主沉浮”的僵局。治理专家指出,科兴目前的治理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会计和治理界权威纷纷表示,随着先前审计机构格兰特·桑顿(Grant Thornton)的离职,科兴极难找到具备国际资质的审计师继续执业,公司2024年的财务报告提交至少将被延误。这不仅影响了信息公开透明,也加剧了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疑虑。著名公司治理学者查尔斯·埃尔森教授指出,审计机构的撤离“几乎是灾难性的信号”,这无疑折射出现有董事会治理的深层次问题。事实上,良好的企业治理不仅涉及股东权益的保障,更关乎公司长远价值的挖掘和市场信心的重建。
科兴生物数十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和操作业务价值被严重低估,迟迟无法释放资本市场价值背后,是多方利益博弈和治理结构不合理的体现。即将于7月8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将极有可能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大转变。新老董事会之间的较量备受关注,投资者期待通过公平透明的机制重塑公司治理,尽快恢复股票交易,释放潜在价值,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除股东纷争之外,科兴生物的案例也反映出在中国资本市场环境下,跨国上市公司面临的监管、文化差异和治理挑战。如何平衡创始团队控制权、机构投资者的监督职能以及公众投资者权益,是维护资本市场长远稳定的关键课题。未来若能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积极引入独立董事和专业机构参与,公司或将形成更加健康的治理体系,为企业持续创新和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科兴生物的治理困境不仅是公司自身发展阶段中的挑战,更是当前资本市场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痛点。各方真正达成共识、着力解决分歧,推动治理结构优化,是未来经济效益和投资者信心双赢的必由之路。期待即将召开的股东大会成为该公司治理重生的转折点,为股东带来迟来的流动性和回报,实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治理范例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