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股市经历了持续的下滑,尤其是自2021年以来,市场表现令人失望,许多传统的投资渠道变得风险加剧且回报有限。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断加码,房价的走低让以往依赖房地产积累财富的家庭陷入焦虑。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一部分中国投资者开始将视线投向数字货币,尤其是比特币这一全球最知名的加密资产。 虽然中国政府从2021年开始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业务,限制资本外流,但灰色市场和境外交易所却成为绕行禁令的通道。众多投资者利用小额多次的方式通过个人银行账户购买比特币,甚至通过海外账户使用年度5万美元的外汇额度,将资金转移至香港等地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且政策逐渐开放数字资产业务,因而成为内地投资者的重要入口。
投资者认为比特币具备类似于黄金的避险功能,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和传统资产价值波动剧烈的环境中,被视为一种对冲风险的有效工具。以上海金融业从业者Dylan Run为例,其将近一半的投资组合转向加密资产,其加密货币投资自2023年以来已上涨约45%,相较之下,国内股票市场却连续下跌,投资回报严重缩水。 在数字货币逐渐普及的趋势下,诸多大型金融机构与券商也开始寻求在香港开展相关业务,试图借助加密资产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等国有金融巨头纷纷布局香港的数字资产业务,彰显出机构层面对区块链技术与加密市场潜力的认同。 链上数据平台Chainalysis的报告显示,尽管禁令严格,中国大陆加密货币的交易量在全球一度排名大幅提升。2023年中国内地的点对点交易量跃升至全球第13位,远高于前一年排名144位的水平。
中国大陆的加密货币交易额甚至超过香港,达到超过860亿美元,远超香港640亿美元的交易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中高额交易比例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反映出高净值用户及机构投资者的活跃参与。 除此之外,地下市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香港的实体加密货币服务店铺遍布商业区,顾客可凭少量现金轻松购买比特币,且身份验证要求相对宽松,进一步降低了参与门槛。通过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中国主流支付工具转换为稳定币,再通过点对点交易平台交换成比特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官方的监管限制。 许多研究分析指出,投资者对数字货币的热情不仅仅源于对传统金融市场的不满,更受益于比特币作为分散化资产的独特优势。
投资者希望通过持有加密资产获得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经济体和政策风险的暴露。此外,加密货币高流动性及潜在的高收益性,也吸引了年轻一代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比特币的波动性依然很大,其价格剧烈波动曾导致不少投资者遭受短期损失,这也提示投资者需谨慎对待市场风险。中国官方虽然依旧保持对境内交易和挖矿的高压态度,但对香港等境外市场的开放与监管调整,可以视为一种战略性的“摸索”模式。通过港澳地区,官方可观察并评估数字资产的市场表现及技术革新,或为将来更规范的数字资产监管积累经验。 此外,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也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与去中心化的比特币相比,数字人民币由国家控制,兼具法定货币属性和技术先进性,未来或成为数字资产生态的主体。但现阶段,由于其功能和流通范围有限,仍难替代比特币所体现的市场自由和资产保值功能。 面对投资环境的转变,中国投资者越来越注重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在国内经济面临调整压力、传统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比特币以及其他加密资产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投资者配置组合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年轻群体和专业金融从业者中,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尽管存在法律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数字货币市场的吸引力并未减弱,这反映出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需求。
借助海外市场和创新金融工具,中国投资者试图在多重限制环境中寻找新的财富增长路径。未来,随着全球数字资产生态的不断完善,政策环境的逐步明朗,加密货币在中国的投资和应用前景仍将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股市的低迷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压力成为推动比特币需求上升的直接因素。借助灰色市场渠道和香港的政策优势,内地投资者积极布局加密资产,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他们对财富安全与多样化的追求,也体现出中国在全球数字资产浪潮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尽管面临法律和市场的双重挑战,数字货币市场在中国依旧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值得广大投资者和相关机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