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美国多所顶尖大学的捐赠基金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表面上看,这些大学拥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美元的雄厚资产支持,但实际上它们正陷入流动性紧张的困境。大学捐赠基金的规模虽大,但资产结构中包含大量无法快速变现的私募股权和房地产等非流动性资产,这使得它们在资金需求骤增时不得不进行被动出售,从而面临大幅折价的困境。中断的科研资助和未来税负提高的预期成为压垮这一体系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由于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部分研究拨款的推迟或取消,大学收入骤减,导致捐赠基金必须提供更多现金支持日常运营及科研活动。此外,最新国会通过的税改法案将对大型捐赠基金征收更高的税率,最高可达21%,使资金净流入显著减少。
在此背景下,为保持运营稳定,大学被迫赠卖大量私募资产。但由于这些资产本身具有高度的流动性限制,突击卖出时价格常常大幅低于市场价值。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的私募股权卖出折价高达13%,影响不仅令基金面临亏损,也加速了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同时,私募基金过去几年过度追高资产价格,造成退出困难,使得资金回报和分配推迟,进一步加剧现金短缺。为应对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私募基金出现了“续存基金”这一新兴模式,即将现有资产转向新设基金,以变相提供流动性,但该操作实质上是管理人自我交易,性质颇为复杂且存在潜在风险。面对这一系列困境,大学捐赠基金逐渐成为“资产丰富而现金匮乏”的状态。
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不少学校甚至开始发行可税性债券以满足资金调用需求,反而加重了税务负担,形成了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税率提升对基金管理策略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降低税负,管理者倾向于将投资配置往税收优惠更明显且持有周期更长的私募股权、风险资本与信用基金转移,远离传统的对冲基金、指数基金和公开股票市场。这种转移看似合理,但事实上却大幅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脆弱性。私募资产持有周期长且缺乏公开市场定价机制,一旦遇到经济下行或资金需求高峰,就会出现快速贬值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流动性危机往往爆发在市场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刻,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银行体系所展现的那样。
而眼下美国高校捐赠基金所陷入的困境极具相似性,甚至被业内人士称为“相当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严重事件”。税收政策无意间推动了资金涌入隐蔽市场,使得潜藏风险难以被外部监管发现,增加了金融体系不稳定性。虽然尚未爆发全面危机,但若相关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未来更大规模的流动性困境恐将爆发,波及更广泛的教育界和金融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一些捐赠基金原本不愿过度涉足私募市场的态度也发生微妙变化。投资门槛高、关系密切的私募基金,曾被视为难以进入的象牙塔,如今却被部分高校积极追捧,以期在税收优化中获益。然而,这种趋势可能加剧了基金资产结构的单一性,进一步放大潜在的风险聚集效应。
整体来看,当前大学捐赠基金面临的流动性危机并非单一事件,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引发的复杂现象。税制改革加重资金负担,科研拨款紧缩导致现金流减少,私募资产高估与锁定,资产配置策略调整,均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高校基金管理者亟需在确保资金安全、持续支持科研教学与遵守新税法要求之间寻找平衡,创新流动性管理和资产配置策略。通过加强风险识别和资本结构优化,推进资产多元化和灵活性,降低对单一资产类别的依赖,有望缓解当前的流动性压力。此外,政策制定层面亦应关注该问题带来的潜在风险。合理调整捐赠基金税率政策,建立针对私募资产定价和流动性的透明机制,加强对高校大额基金的宏观审慎监管,能帮助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积聚,维护高等教育和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大学捐赠基金作为高等教育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运营健康关系甚大。当前面临的困境虽充满挑战,但也是推动制度创新与财务管理革新的契机。通过多方合力应对,或能为全球范围内的高校捐赠基金管理提供宝贵借鉴,助力教育事业长远繁荣,避免下一场跨界金融危机的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