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识别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已成为全球多国管理个人身份和提升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俄罗斯政府于2025年初宣布,凡持有移动电话服务的外国公民,必须向政府注册统一的生物识别系统,否则将面临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服务被逐步切断的严厉措施。这项新规对外国人在俄生活、工作、学习乃至旅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揭示了当前俄罗斯在网络安全和社会管理上的新动向及其背后的政策诉求。 根据俄罗斯数字发展部的公告,自2025年7月1日起,尚未在统一生物识别系统登记的外国用户将从最初切断国际与长途通话开始,逐步降低网络速度,最终在30天内完全终止所有通信服务。该系统的建立旨在防范欺诈和SIM卡滥用,官方数据显示已有超过200万外国公民完成了登记并与运营商签署了合规合约。除生物信息外,申请人还需提供类似社会保障号码的SNILS和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且每人最多可注册10张SIM卡。
这项政策体现了俄罗斯对网络安全和身份管理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日益严厉的信息控制环境。随着全球数字身份验证和数据监管趋向严格,生物识别技术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工具,但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隐私权的担忧。对于身处俄罗斯的外国人而言,虽然政策保障了通讯资安和网络秩序,但繁琐的注册流程及个人敏感信息提交无疑成了新的挑战。 新规实施的具体步骤分明且逐级加码,未注册者首先将失去国际和长途拨号功能,此举在实际生活和商务交往中将极大限制其通信自由。随后互联网速度会被限制,长达一个月内给用户时间完成注册,否则最终断网断手机服务。这种渐进式的限制设计既体现出政策的强制力,也提供了一定的适应期,反映政府在安全管控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尝试。
外国人必须前往移动运营商线下服务点进行生物信息录入,完成身份验证。具体来说,他们需要在统一生物识别系统录入面部、指纹等数据,同时提供SNILS和IMEI信息并在国家公示服务平台Gosuslugi登记。这要求外国人在通信服务办理过程中配合多环节认证流程,也意味着个人信息在俄政府数据库中被系统同步管理,信息安全风险和隐私保护成为关注焦点。 此外,俄罗斯官方还规定电话号超过三个月未使用将自动停用,这是一项旨在防止号码闲置浪费及非法利用的规定,意在清理通信资源,但对临时访客或短期居住者来说可能造成不便。 从更广泛层面看,此项政策揭示了俄罗斯通信监管的未来趋势。加强身份认证与实名制登记成为数字时代国家安全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防范犯罪、网络欺诈和信息泄露方面具备积极意义。
然而,这也伴随对数据隐私侵犯的潜在风险,如何在保障安全与尊重个人隐私间取得平衡,是政府、企业与公众持续探讨的课题。 这一政策对外国企业和驻俄使领馆也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运营在俄罗斯的国际商务机构及其外籍职员需提前安排生物识别信息采集,确保通信不中断,避免影响业务运转。同时,这表明俄罗斯对外籍人员身份管理日益严格,相关行政手续和合规成本将有所增加。部分外籍人士可能出于对数据安全的担忧,选择调整在俄罗斯的生活或工作计划。 面对这一转变,外国人在俄的个人和机构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首先,务必尽早完成信息采集,以免因通信中断影响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其次,关注俄罗斯通信运营商和官方公示的操作流程,确保所有手续合法合规。第三,重视自己的数据隐私保护,合理知晓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与保护机制,防止滥用。四是多渠道了解政策最新动态,灵活调整个人通信安排。 此外,对于有出入境需求的外国旅客,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在俄期间的通信政策和身份认证要求,避免因操作不及时而陷入通信障碍。对在俄外国留学生、工作者及商务人士来说,此项规定则成为确保通讯畅通的必要条件,同时奠定了其在俄罗斯合法身份的基础。
对于普通俄罗斯民众而言,此政策意味着国家通信网络管控的强化和实名制的继续深化。政府对网络运营和个人身份的严格管理意在提升社会整体信誉体系及安全水平,但也反映当前俄罗斯信息监管环境的高压趋势。未来,数字身份和生物识别技术将在更多公共服务领域广泛应用,相关法规框架及隐私保护举措将持续完善。 在国际视角下,俄罗斯此举和其他国家类似的实名制与生物识别政策形成了呼应。全球监管趋势的趋同促使私人通信空间不断压缩,如何合理利用科技保障安全,同时避免剥夺基本通讯自由,成为全球共识之所在。俄罗斯政策的实施为观察国与国之间数字治理模式差异提供了重要案例,也提醒跨境移动人群加倍重视身份信息合规管理。
总体来看,俄罗斯要求外国公民提交生物识别信息以保留手机和互联网服务的政策,反映了该国强化社会控制与网络安全的战略需求。虽然带来一定的隐私保护争议,但这一措施短期内有助于遏制通信欺诈和非法使用,促进实名制建设。外国人在俄应积极配合,有序完成相关手续,同时保持对个人数据权利的关注与维护。未来随着技术和法规的不断发展,期待在保障国家安全与保护个人隐私间形成更完善的平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