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作为运动伤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医学研究的关注。尤其是对于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运动员来讲,脑震荡后的恢复过程显著不同于普通运动员。根据2025年4月发表在《运动训练杂志》上的一项由夏威夷大学研究团队进行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显示,高中阶段的多动症运动员在经历脑震荡后,比无多动症运动员平均延迟约16%和17%分别返回教室和赛场。这个差距虽然在临床上看似不大,却足以导致运动员因推迟康复而错失重要比赛,影响学业及运动生涯。多动症运动员延长的康复时间引发广泛关注,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值得深入了解。多动症本质上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性以及活动过度等问题。
研究指出,这类患者在运动过程中更容易忽视周围环境和对手的动作,从而在冲撞或跌倒时未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增加了受伤的风险。此外,神经系统的特性可能导致自我调节能力受限,影响受伤后的恢复速度。斯蒂文·布罗格里奥(Steven Broglio),密歇根大学脑震荡中心的主管,在点评该研究时强调,多动症运动员不仅更容易遭遇多次脑震荡,且其整体恢复期也显著延长,这对于运动员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构成了挑战。研究团队通过对2010年至2018年间,涵盖60所高中共计935名运动员的追踪调查发现,患有多动症的运动员从脑震荡中恢复到课堂和运动场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3天和21天,分别比无多动症运动员的11天和18天延长了较大的比例。这种现象不仅指出多动症作为脑震荡恢复时间的预测因子,且从中实践意义看,对于治疗和照护多动症运动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性别方面,女性运动员无论是否患有多动症,其脑震荡后恢复时间普遍长于男性。
数据表明女性恢复时间比男性慢约13%返校和7%返赛。而年龄因素也在恢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年纪较小的运动员恢复更缓慢。综合分析发现,一个18岁的非多动症男性运动员从脑震荡中恢复回到运动场的平均时间约为17.29天,而一个15岁的多动症女性运动员则需大约23.10天。这种差距对运动队教练、家长乃至运动员本人而言不仅是数字,更意味着心理压力、比赛机会和未来发展计划的调整。多动症运动员特别是年轻女性的特殊风险,提示医疗从业者需将多动症纳入脑震荡后康复指导的重点范畴。医生和康复专家应更加细致地为此类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策略,提供充分的预期管理和关怀,从而缓解运动员及家属的焦虑和不确定感。
针对多动症运动员的康复,应包括明确的休息指导、逐步恢复的运动安排和认知行为疗法等辅助措施,以确保脑功能和身体机能的有序恢复。对于教练员来说,培养对多动症运动员的关注和理解尤为重要。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以减少脑震荡的发生频率,及时发现症状并进行恰当的反应,是保障运动员健康的关键。学校也应加强对多动症学生的支持,包括教育调整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在受伤恢复期间保持学业进度不受太大影响。科技的发展也为脑震荡的预防和诊疗提供了助力。先进的脑功能监测设备和神经影像技术,可用于更加精准地评估多动症运动员的脑损伤情况,辅助临床决策。
电子学习平台与移动健康应用则为长时间康复过程中的学业安排和心理支持提供便利。社会层面,应提升公众对脑震荡尤其是多动症运动员脑震荡后恢复所面临特殊挑战的认识。通过推广科学的运动安全知识、加强政策支持以及构建多学科合作的康复体系,能够有效减少脑震荡的负面影响,保护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针对家长而言,了解多动症运动员脑震荡的特征及其延长的恢复时间,可以帮助他们成为运动员康复过程中的坚实后盾。在遇到运动意外时,家长能够更加理性地配合医疗建议,保证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治疗,避免过早回归赛场导致反复受伤。总的来说,多动症运动员在经历脑震荡后恢复周期更长的事实,提示我们在运动员保护和康复领域需作出针对性改进。
关注多动症群体的特殊需求,不仅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也有助于提升运动安全管理水平。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揭示多动症对脑震荡恢复机制的影响,探索更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案,以促进运动员的健康发展和竞技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无论是医疗专业人员、教练、家长还是运动员本人,都应重视这项最新研究带来的启示,携手构建更安全、更支持多元化需求的运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