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货币的迅猛发展,加密货币自助终端在美国多个城市广泛出现,尤其常见于便利店和超市等公共场所。这些终端允许用户无需访问知名数字交易市场便能购买比特币等主流虚拟货币,极大地方便了普通消费者。然而,便利的背后伴随着安全隐患,尤其是在斯波坎市,执法部门警告这些加密货币自助终端正成为诈骗分子的工具,多起涉及这类设备的欺诈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斯波坎市政府因而正在积极权衡禁止加密货币自助终端的可能性,以遏制日益猖獗的诈骗行为。 诈骗案例普遍涉及诈骗者冒充美国国税局、特勤局、技术支持人员甚至受害者的亲属,通过电话欺骗通常是老年人或不熟悉数字技术的人士。他们要求受害者立即转移资金,避免通过银行转账,反而指示他们前往超市购买大量礼品卡,将卡背面的密码交给诈骗者。
这些资金一旦支付,便几乎无法追回。如今,诈骗者将这种传统的礼品卡诈骗手法转向加密货币自助终端,用比特币取代礼品卡,使得诈骗手法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 斯波坎警方侦探蒂莫西·施韦林博士指出,这类骗局特别针对孤立无援或者对数字技术不熟悉的老年群体。他表示诈骗者会声称自己是特勤局人员,指控受害者卷入洗钱案并需要“保护”其资金。诈骗者通过制造恐慌和混乱,诱使受害者在加密货币终端投入大量资金,结果导致受害者血本无归。令人痛心的是,据施韦林了解,斯波坎县因涉及这类诈骗已有至少三例自杀案件,与被骗后经济绝望直接相关。
施韦林还强调了加密货币自助终端本身的高昂费用问题,这些终端的交易手续费有时高达20%,远远高于使用手机App或数字交易所的成本。他认为,从实际使用价值来说,这些终端的合法用途非常有限,而诈骗发生率却极高,很难让人相信这些设备是出于服务公众的本意。 事实上,这些终端因其匿名性、资金难以追踪以及交易的快速且不可逆特性,正成为诈骗者的温床。联邦调查局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境内针对加密货币自助终端的诈骗投诉超过5500起,累计损失金额超过1.8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诈骗案件涉及冒充政府官方、虚假技术支持以及情感诈骗等类型。执法机构的调查往往被诈骗者所在地的国际复杂形势所阻碍,诈骗者多分布在境外,尤其是中国大陆等地,使得追踪和取证难度极大。
斯波坎市议会近期引入了由保罗·迪龙议员和市议会主席贝茨·威尔克森联合提出的禁止加密货币自助终端的法规草案。该提案是在华盛顿州议会未能通过相关行业监管法律后提出的。早些时候,迪龙和施韦林曾为限制加密货币终端的每日交易上限和交易费用赴州议会作证,但该立法虽获委员会通过,却未在立法期限内获得投票或批准。 市议会的这一提案受到了广泛支持。议员乔纳森·宾格曾在四月的委员会会议上赞赏此举,认为斯波坎将通过这一措施成为全州应对加密货币风险的“前沿阵地”。市政府计划于六月十六日召开会议,对该法案进行表决。
值得注意的是,斯波坎并非首个实行或拟实行此类禁令的城市。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已于今年四月禁止加密货币自助终端,其他几座明尼苏达城市也正在考虑类似的限制措施。这显示了地方政府在应对数字金融新形势时的逐步共识。 目前斯波坎的便利商店诸如Safeway和Walgreens等,都设有数量不断增加的加密货币自助终端。警方最近收到了大量关于市民因使用这些机器而被骗的报告,其受害者往往投入数万至数十万美元,这些惨痛的经历引发了社会的重视。 这场危机凸显了监管层面缺乏针对加密金融服务的具体规则,也反映了公众教育和技术普及的不足。
加密货币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且安全的特性,但其易于被利用的漏洞依然存在。 综合斯波坎的案例来看,禁止加密货币自助终端不仅是出于打击犯罪的必要措施,也是在数字经济大潮中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体现。未来,除了立法禁止或限制该类终端的运营,更需要加强公众对加密货币风险的认识,提升其金融素养,才能真正减少因诈骗导致的经济损失和悲剧事件。 此外,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应通力合作,探索更安全、透明的数字货币交易渠道和平台,既满足消费者便利需求,也为防范风险筑起屏障。只有如此,才能在保障创新发展的同时,守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居民财产安全。 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领域,加密货币的监管与发展同样为全球各地政府带来挑战。
斯波坎的做法或将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范例,为加密货币行业的健康发展积累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法律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加密货币或能够真正实现其赋能经济、改变金融生态的潜力,而诈骗事件也将被有效遏制,保障每一位用户的资金安全和数字财产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