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加密货币的快速发展,相关诈骗案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期,一起重大加密诈骗案件引起行业震动,受害者迈克尔·齐德尔(Michael Zidell)因损失高达2000万美元,先后将花旗银行(Citibank)、东亚银行(East West Bank)及国泰银行(Cathay Bank)诉诸法庭,指控这些银行涉嫌对诈骗交易视而不见,未履行应尽的监控义务,成为诈骗链条上的“帮凶”。此案不仅关乎受害者个人财产损失,更折射出当前银行体系在识别和阻止虚拟货币诈骗方面的不足与挑战。受害者迈克尔·齐德尔自称卷入一场通过Facebook展开的“恋爱诈骗”,受骗者被诈骗团伙假冒商界女性“卡罗琳·帕克(Carolyn Parker)”接近。帕克声称通过NFT(非同质化代币)投资赚取巨额利润,并引诱齐德尔参与所谓的投资平台。齐德尔在数月内向多个银行账户连续转账,累计转入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
根据其诉讼文件,转账涉及花旗银行约400万美元,东亚银行近700万美元,以及国泰银行超过970万美元。然而,到2023年4月,这个声称提供投资服务的网站突然关闭,连资金一同蒸发。齐德尔对花旗银行的起诉于6月24日提出,随后于7月提交针对东亚银行和国泰银行的第二起诉讼,称三家银行均未合理履行“尽职监控”义务,忽视了多笔明显异常的交易行为。诉讼中指出,涉案银行在数笔大额、金额整齐的资金流动面前,未能发出警报,也未深入调查,反而为诈骗活动提供了便利。此类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为,涉嫌协助甚至促成年长受害者遭受经济伤害,是严重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本案不仅涉及普通诈骗指控,受害者还追加了针对东亚银行和国泰银行的“协助和教唆老年人虐待”诉讼。
虽然齐德尔本人未公开披露年龄,但根据加州法律,65岁及以上人士被视为“老年人”,该项指控凸显出诈骗对弱势群体的严重伤害。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守门人,其对异常交易的监管能力不足,直接助长了虚拟货币诈骗的蔓延。案件也引发公众及业界对银行在加密领域的合规压力和责任界定的再思考。东亚银行对此案未予置评,国泰银行表示无法就诉讼事项发表意见,而花旗银行此前也未公开回应指控。业内专家指出,此案反映了银行在虚拟资产业务涉足过程中,亟需完善内部监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分析识别。随着“猪猡杀猪”(Pig Butchering)、恋爱诈骗、NFT投资骗局等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银行若不能有效履行监管职责,极易成为诈骗链条环节中的“替罪羊”,甚至面临法律责任和声誉损失的双重风险。
对投资者来说,此事件也敲响警钟。在加密资产领域,社会工程学骗局隐蔽且手段多样,投资者不仅要提高自我防骗意识,还应警惕第三方金融机构的安全保障漏洞。建立完善的资金监督机制、利用区块链的可追溯特性,以及相关法律的持续完善,将成为遏制此类诈骗的关键。综上所述,迈克尔·齐德尔诉讼三家银行案件,揭示了银行对加密诈骗交易的监管责任空白与实际执行中的诸多困难。此次案例不仅有助于推动银行加强合规措施,也对加密资产投资安全构建产生深远影响。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及投资者均应从中吸取教训,共同创造一个更安全透明的数字金融环境,保障公众资产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