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元素在地球大气中占据约78%的体积,其稳定分子态N2因双重三键而极为惰性。然而,科学界长期以来对更高阶中性氮分子同素异形体的寻求,因其潜在的高能量密度和环境友好特性而备受关注。传统上,除了N2外,稳定的中性氮同素异形体尚未被成功分离和鉴定,这主要归因于含氮高聚体的高度不稳定性和极易分解的性质。最新研究成功合成了中性六氮分子(hexanitrogen,C2h-N6),在常温条件下通过气态氯气或溴气与银叠氮化物(AgN3)反应,并在10K低温氩基质中捕获,为氮基高能材料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中性六氮分子是由六个氮原子组成的分子,结构呈现C2h对称性,显示出出乎意料的稳定性,这为未来的能源存储和爆炸性材料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研究团队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合15N同位素标记以及从头算计算,系统地阐释了其结构特征及稳定机制。
银叠氮化物作为高效叠氮基合成试剂,与卤素气体反应产生的活性中间体被低温迅速捕获,有效抑制了分子的进一步分解,为N6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红外光谱中观测到的多个特征吸收峰与计算模型高度吻合,尤其是频率在2076.6 cm−1和1177.6 cm−1附近的振动模式,明确指示了分子中特定N3结构单元的存在。此外,15N同位素替换实验进一步确认了各个氮原子的振动行为,完美对应计算的振动模式,为六氮分子的结构验证提供了铁证。该分子的中央N–N键虽然在热力学上存在分解为两个三氮自由基的路径,但反应势垒显示出较高的能量屏障,使得六氮分子在低温甚至室温短暂存在成为可能。计算结果表明,该分解障碍速度在室温下对应的半衰期可达到毫秒级,远高于先前认为的几乎瞬间分解的态势。此外,采用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分析显示,六氮分子不易通过隧穿效应快速分解,进一步验证其在实验条件下的可获得性和较高稳定性。
与先前报道的其他中性氮多聚体(如N4)相比,六氮分子的形成具有更为有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点。其结构对应于两个交联的三重键N3基团,通过单键相连,具有部分共轭与离域电子效应,这可能是稳定性的关键所在。天然键轨道分析揭示,分子末端氮原子电荷较为中性,中间氮原子则展现小幅电荷分布,推动整个分子结构的电子均衡。此外,电子密度拉普拉斯分析和电子定位函数分析均指出分解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于连接两个三氮基团的N–N键,但对应的断裂能垒足以阻止在非极端条件下的迅速分解。实验上,研究者通过将反应产物直接冷凝成薄膜并在液氮温度77K下检测,证实了六氮分子的实际稳定存在,远离基质孤立环境。这一发现展示了六氮分子在未来应用中的潜在实用性,包括作为清洁高能量储存材料以及推进燃料或爆炸物的研发突破。
能量释放性能方面,计算预测六氮分子分解生成三分子N2时会释放极高的能量,换算成重量比能量表现超过传统的TNT或HMX炸药多倍。这不仅意味着其作为爆炸性材料的潜力巨大,同时对可持续能源利用提出了新型思路。六氮分子仅分解生成氮气,环境友好性突出,无有害产物排放,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此外,该分子的准确制备方法为未来合成更复杂的中性氮多聚体奠定技术基础。合成过程中,银叠氮化物与卤素气体的安全处理尤为关键,必须严格控制物料用量和操作条件,避免光照、摩擦及与金属直接接触,确保实验人员安全。未来研究中,科学家将探讨如何改善六氮分子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稳定性,提高产率及纯度,为其实际应用铺平道路。
同时,对六氮分子在材料科学、爆炸化学及能源器件中的功能拓展也值得期待。此次对中性六氮的成功制备不仅打破了对中性氮多聚体难以存在的传统认知,也标志着氮基高能密度材料研发迎来了新纪元。总结来看,中性六氮分子的发现和合成为化学同素异形体领域带来了创新突破。该分子的独特稳定性、高能量释放潜力和环保特性,将极大推动未来燃料与爆炸物材料设计,具备广阔的科研和产业应用前景。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优化,人类有望利用这一新型氮同素异形体创造更加高效和绿色的能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