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行业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尤其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作为区块链技术的一大创新应用,吸引了大量用户和资金。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监管压力逐渐加大,尤其是针对税收合规的要求愈发严格。2023年8月25日,美国国税局正式发布了关于数字资产“经纪人”(broker)定义及其税务报告要求的拟议法规,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些规则不仅涉及中心化交易所,也首次明确将部分DeFi平台和Web3钱包纳入到税务监管的范畴,可能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国会在2021年通过的涉及数字资产的《两党基建法案》,要求数字资产经纪人在类似传统股票经纪人的模式下向IRS报告用户的盈亏信息。虽然法律出台已有两年,但如何准确界定“经纪人”身份一直是争议焦点,尤其是如何涵盖去中心化系统中的各类参与者。
国家财政部与IRS此次发布的拟议法规试图建立统一标准,将“在正常商业活动中准备促成他人销售”的个人或实体认定为经纪人。具体而言,法规划分了数字资产平台、托管钱包提供商、支付处理器、稳定币发行人以及涉及房产交易的中间人等五大类经纪人。此举引发业界关注的是,某些DeFi平台或自动做市商(AMM)可能因其运营模式和用户身份管理机制被归入经纪人范畴,进而面临复杂的税务报告责任。拟议法规指出,DeFi平台的运作方式——无论是是否去中心化——并不影响其作为经纪人的税务责任。同时,IRS认为,如果未将部分DeFi平台纳入报告责任,中心化平台可能会通过类似DeFi的机制规避报告义务,进而加剧税收合规漏洞。新规则要求经纪人在2025纳税年度开始仅报告加密资产的总成交金额,而从2026纳税年度起,则须额外提供资产成本基础及盈亏金额。
这将使得纳税人能够像股票交易那样,依赖经纪人提供的1099-DA表格简化报税流程,减少自行计算错误和漏报的风险。对于普通加密货币用户而言,这一变化无疑是双刃剑。一方面,获得准确的税务报表将极大方便纳税合规,降低因计算复杂而导致的违规风险。另一方面,DeFi用户传统上享有更高的匿名性和隐私保护,而新的税务规则要求DeFi平台和钱包服务提供商采集和保存个人身份信息(PII),这些隐私要求与去中心化精神存在一定冲突。此举可能引发一部分用户抵触,甚至部分DeFi服务可能选择退出美国市场以规避监管,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对DeFi平台自身而言,合规成本将显著提高。
实施身份识别、交易追踪以及税务报告自动化系统需要技术及资金投入,尤其是自助托管钱包和自动做市商等去中心化产品需要转变运营模式,适应监管要求。增加的合规负担或将抑制创新速度,降低部分原本无国界属性产品的竞争力。同时,绕过合规的风险加大,部分DeFi运作可能回归更封闭的环境,防止法律风险。对于IRS而言,这些新规旨在缩小加密货币税收缺口,提高征税效率。通过要求经纪人报告用户实际盈利情况,IRS能够更有效识别逃税行为,针对性开展审计,促进行业透明化。税务机关希望借助企业数据的力量引导纳税人正确申报,加快税收数字化转型。
面对即将到来的公众意见征集期限(2023年10月24日),行业多方积极反馈拟议规则的合理性及执行难点。DeFi协会及区块链行业代表提出,监管应充分考虑技术特点和隐私保护,寻求举措平衡合规与创新。未来,IRS和财政部可能根据意见采取相应调整,令规定更加务实和具备可操作性。总体来看,美国国税局最新拟议的加密货币税务法规,尤其是对广义经纪人定义的拓展,将深刻影响去中心化金融行业的生态环境。从短期看,合规压力和隐私问题将成为DeFi用户及平台面临的主要挑战。长期而言,税收透明化有望推动行业迈向更加规范的发展轨道。
行业参与者需密切关注监管动态,提前评估自身业务调整方案,同时公众也应提高纳税意识,合理规划加密资产。随着全球范围内数字资产监管逐步完善,DeFi的未来依然充满机遇与挑战。理解并适应税务新规,成为维护合规运营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