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最初的惊艳和好奇到如今的质疑和抵触,公众对AI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尽管包括ChatGPT在内的AI工具在全球拥有大量用户,但反对和批评的声音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背景下,围绕AI负面效应的讨论日趋激烈,形成了一股持续强劲的反弹浪潮。 以语言学习应用Duolingo为例,其宣布向“AI优先”战略转型,准备用生成式AI取代部分合同工的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了用户的强烈反弹。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用户因担忧人工智能会取代人工而愤然删除了这款伴随他们成长的应用,宁愿放弃长期积累的学习记录,也不愿支持着重依赖AI的转型路径。
虽然公司官方试图澄清AI并非替代员工,而是通过减少外包合同工以提升效率,但公众的不满情绪依然高涨。这一现象正反映出当下社会对AI自动化引发的失业和工作岗位减少忧虑的广泛共鸣。 不仅是Duolingo,包括金融服务公司Klarna、软件巨头Salesforce等行业领袖也相继宣布削减招聘需求,利用AI“智能代理”来自动化客户服务和工程任务。这些企业做法在加剧人们对人工智能取代人工的担忧,同时也成为了公众质疑技术进步是否真正利及普通劳动者的焦点。 生成式AI技术不仅引发就业安全的忧虑,还伴随着诸多其他争议。AI生成内容偶尔存在明显错误,给用户带来不准确甚至误导信息的风险。
此外,AI模型的训练和运作消耗大量能源,引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尤其是在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建设的数据中心,激起了当地社区的强烈抗议。更为严重的是,AI对艺术家、作家等创意工作者的影响日益凸显,许多原创作品被未经授权地用作训练数据,导致大规模版权纠纷和业界罢工现象,如2023年的好莱坞编剧罢工。 这种创造者群体的反抗与广大工人阶层对工作安全的担忧交织,使得社会对AI技术的整体观感趋于负面。正如部分专家所言,当前AI产业的发展路径似乎跳过了技术成熟和伦理规范的阶段,急速追逐商业利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公共调查数据显示,在ChatGPT推出之前,大约38%的美国成年人对日益增长的AI使用持担忧态度;而到了2023年底,这一比例升至52%,并且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反映出人们对AI负面影响的警觉和不满。 伦理学者和技术研究人员早已警告生成式AI可能带来的偏见加剧、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公问题。
然而,早期这类担忧多被视为学术讨论或边缘声音,未能引起广泛重视。随着AI内容大量流入主流网络平台,人们开始在YouTube、Instagram、Reddit等社交媒体平台集中吐槽和“甩锅”AI,针对其生成内容频频发表嘲讽评论,这种公共情绪表现出明显的敌意与疲惫感。社交媒体用户甚至对AI生成内容的蛛丝马迹如文章中的标点、格式等细节进行审视和质疑,显示出大众对AI泛滥的抵触心理已深入人心。 现实生活中的反AI情绪不仅限于网上表现,更多的是体现在亲身体验带来的实际困扰。许多家长担忧孩子沉迷与AI聊天机器人交流,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部分情侣因一方过度依赖AI情感陪伴而产生裂痕;乡村社区因新建数据中心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引发集体抗争。这些具体案例说明,AI技术带来的利益仍显抽象和平淡,而其负面影响却直接且深远,触及社会多层面的根本利益。
与互联网初期为普通用户提供信息和表达的机会相比,生成式AI时代显得更为复杂和分化。软件的匆忙上线、功能的不完善以及对低技能岗位的冲击,使得社会普遍怀疑这场技术革命是否真正为大众带来了福祉。技术哲学家指出,二十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致力于扩大人类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而当前的AI创新更多助力于已经富有资源的精英群体,贫富差距因此拉大,技术红利分配失衡。 更为敏感的是,生成式AI的负面影响并不均匀分布。数据中心往往选址在经济薄弱、主要为有色人种聚居的地区,导致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加剧社会不平等。正如研究者和社区领袖指出的,公众抵抗不仅仅是线上表达,更在于这些基层群体的实地抗争,例如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新建的以甲烷燃气发电机为主的数据中心,引起了严重的环境和健康关切。
劳动力市场的变革无疑是当前AI争议最具焦点的领域。工人阶层对技术替代的警觉远超外界预测,他们敏锐地察觉到由AI驱动的职位缩减是一场直接的失业威胁。专家预计,未来如果技术替代和裁员风暴进一步加剧,就会触发新一轮大规模的抗议运动。这一次,线上激烈讨论与线下集会将共同推动社会对AI技术规范的深入反思和调整。 综上所述,生成式人工智能虽带来诸多创新和便利,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渐铺天盖地,引发了社会各阶层多方面的抵制和质疑。人们对工作安全、环境保护、原创权利及心理健康的担忧不断升级,表明技术发展必须与伦理规范、社会责任同步前行。
未来,如何建立更公平透明的AI治理体系,合理分配技术红利,并保护受影响群体的利益,将是全球科技界和社会各界不可回避的课题。只有在持续对话、制度设计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才可能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