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作为地球表面上最大且最神秘的海洋区域,占据了全球海洋面积的61%,覆盖了地球表面的43%。这里不仅是丰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维系地球气候稳定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公海由于其远离国界,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成为各种资源开采活动的主要区域。从十七世纪的捕鲸活动,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远洋捕鱼及矿产资源探寻,人类的贪婪逐渐侵蚀了这里的自然财富与生态功能。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水升温、氧气含量下降和养分减少,使得公海的生态系统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挑战。保护公海,拒绝一切形式的资源开采,已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紧迫呼声。
公海作为全球最大和最深的碳汇,它发挥着调节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缓解气候变暖的关键作用。生物泵和养分泵是两项重要机制,海洋生物群体通过日夜迁徙将碳和养分在不同深度间运送,维护海洋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若没有这些生物过程,地球表面的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会严重提升,导致全球温度大幅上升。海洋巨型生物遗址如鲸鱼、巨型海龟、金枪鱼和鲨鱼等,在推动养分循环和生态多样性维护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自捕鲸业起步以来,公海生物的庞大群体已被严重削弱,直接影响了这些自然机制的效率。 对公海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归因于过度捕捞,更因资源开采的方式粗暴且缺乏监管。
深海底拖网捕鱼会破坏海底地形和生物栖息地,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损害。漂浮渔具和鱼聚集装置的广泛使用带来了大量非目标物种的误捕和死亡,包括海鸟、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与此同时,海洋中的塑料污染问题如纳米塑料的积累,也在更深层次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鱼聚集设备被遗弃或流失于海中,这些浮标变成了海洋漂浮垃圾,不仅威胁海洋生物,更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污染。 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因技术和监管的不完善而充满争议。虽然矿产资源对现代电子产品和绿色能源技术至关重要,海底采矿所带来的生态风险却难以预测,且极有可能引发大面积海底生境的破坏和生态链断裂。
深海矿物的开采会释放在沉积物中储存了数千年的有机碳,影响海水的化学性质,甚至扰乱大气中的碳平衡。尽管全球有部分国家和组织呼吁暂停深海采矿项目,并推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及补偿措施,但相关国际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仍落后于开采技术的发展速度。 目前,全球对公海的有效保护不足1%,远远低于为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目标所需的30%。联合国高海洋条约为填补治理空白提供了法律基础,然而条约尚未全面生效,且多国尚未批准,条约执行机制也正在建设中。国际社会面临着协调多方利益、管理跨境资源和建立公平利用机制等复杂挑战。但从历史上来看,国际社会曾在保护南极这一无主地带时成功合作,这为公海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同时,科技进步和数据共享也为建立科学和透明的治理框架带来了机遇。 禁止公海任何形式的捕捞和资源开采,不仅从生态环境角度有利,也能促进更公平的海洋资源分配。由于公海鱼类资源稀疏,大部分利润和渔获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参与其中。将资源保护转移至国家管辖水域,有助于赋予更多国家公平的资源管理权,提升全球海洋治理的正义性和效率。此外,保护公海能够促进海洋生物种群的恢复,使生态系统更具韧性,从而增强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能力。 保护公海,也意味着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系统安全。
作为地球最大的储碳库之一,海洋对全球气候调节至关重要。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缺氧和海水分层加剧了对高氧需求物种的生存压力,令它们更易被捕获,形成恶性循环。科学研究表明,关闭公海的捕捞活动能显著促进海洋生物的恢复,保护其生态功能,减少人为压力。这不仅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需求,更是子孙后代的环境权益保障。 此外,关闭公海资源开采并不妨碍国际航运、非消耗性科学研究及娱乐活动发展。反而,保护政策可推动海洋旅游、科学探测等可持续利用方式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模式向生态友好型转变。
国际社会应以南极条约体系为榜样,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公平和生态安全隐患,开展跨国监管和执法,确保保护区域内各国权益和责任的平衡。 总结来看,公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面临着急剧的挑战。持续的资源开采只会加速海洋生态的退化,破坏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护公海的完整与健康,实行永久性的无开采保护措施,是当今人类对自然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唯有全球携手合作,建立坚实有力的治理机制,切实限制公海捕鱼、矿产开采及油气勘探等活动,才能确保海洋持续发挥其调节气候、支撑生物多样性和维系生态平衡的关键作用,为地球的未来保驾护航。保护公海,是我们守护蓝色星球的最后防线,是保护生命共同体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