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一片水域,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六成,更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四成三。它不仅是众多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更扮演着调节全球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长期以来,尽管面临资源开采的压力,公海保护的力度却远远不足,当前受保护的公海面积仅不足百分之一。这种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威胁到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也使全球气候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对公海实施永久性的保护措施已经刻不容缓。 公海的生态系统极其丰富,从巨大的抹香鲸、海龟,到深海中的金枪鱼和鲨鱼,这些物种在公海中自由迁徙,维持着海洋生态链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公海还是地球最大的碳汇,平均深度达到4100米,蕴藏了极其丰富的生物量。
海洋生物通过生物泵和养分泵两大机制循环碳元素,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并储存于深海,有效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在暗影的中层海域,数以亿吨计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每天进行垂直迁移,带动碳元素从表层沉降到海底,这一过程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调控至关重要。 然而,自17世纪开始的捕鲸活动以及随后20世纪中叶开始的深海捕鱼、鲨鱼捕捞和鱿鱼捕捞等,已严重削弱了公海的生物多样性。过度捕捞致使鲸鱼、海鸟、鲨鱼和海龟等物种数量急剧下降,多种标志性物种甚至濒临灭绝。加剧这一问题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洋增温和养分氧气的减少,导致深海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降。渔业活动现在正趋向更深海域,盲目开采不仅使海洋碳汇功能减少,也威胁到依赖这些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此外,公海的深海采矿和石油天然气开采同样存在极大风险。尽管目前尚未有商业化的深海采矿作业,但已有三十余个勘探合同,部分国家和企业急于推动采矿进程,且相关国际监管机构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透明度不足的问题。深海采矿会对海底生境造成毁灭性破坏,释放储存于沉积物中上千年的有机碳,加剧海洋脱氧和沉积物悬浮,影响海洋生物和全球气候循环。相比陆地矿产资源丰富且易于监管,深海资源分散且品位较低,带来的环境代价远高于其收益。 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及科学家呼吁,对深海采矿实行全球禁令或至少无限期的暂停,以坚守预防原则,避免难以逆转的生态灾难。捕鱼方面,公海捕捞的收益占全球捕捞的比例较低,不到6%,且大部分利润被少数几个高收入国家垄断。
这些捕捞活动不仅依赖巨额政府补贴,还存在低工资甚至强迫劳动等侵犯人权的情况。公海捕鱼常用的设备,如漂浮鱼聚集设备,导致大量非目标物种如海龟、海豚、云杉等被误捕甚至死亡,生态影响惨重。 关闭公海捕鱼,不仅能够减缓鱼类资源的枯竭,还能促进目标鱼种的种群恢复,这对于临近国家管辖海域的渔业资源亦有积极溢出效应。高质量的资源在国家管辖海域内更容易管理和分配,有助于渔业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公海的依赖,也避免了补贴驱动的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的恶化。 公海的保护不会影响国际航运、远洋科学研究及部分非提取性利用,如生态旅游和生物探索。
相反,永久性保护公海将为全球气候稳定和生态环境质量带来显著益处。历史上,国际社会曾在1950年代成功通过协定保护南极洲,证明了全球协作应对环境挑战的可能性。如今,保护公海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紧密合作和坚定决心。 当前《联合国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的签署和生效进程缓慢,但疫情、气候及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紧迫性要求全球不能再拖延。应尽快建立有效的国际法律框架,严格禁止包括捕鱼、深海采矿和石油天然气开采在内的所有公海资源提取活动。 为了地球的未来,必须将公海视为全球生态的公共遗产,强化多边合作与监管,推动海洋保护区的广泛设立,确保至少30%的海洋区域获得保护,支持科研监测与生态恢复工作。
只有如此,海洋这一涵养地球生命和气候稳定的关键系统才能恢复健康,继续为人类社会提供宝贵的生态服务。 永远保护公海,是维护地球未来的必要选择,是对后代负责任的承诺。海洋的巨大价值和脆弱性提醒我们,没有任何经济利益能够凌驾于生态安全和气候稳定之上。全球应当携手合作,坚决制止对公海的掠夺性开发,让这片神秘且广袤的海域成为真正的安全绿洲,守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