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作为国际水域的代表,占据了全球海洋面积的六成一,覆盖地球表面的四成三,体积达到了地球生物圈的三分之二。长期以来,公海一直是人类海洋资源开采的重要场所,从十七世纪的捕鲸活动到二十世纪中期的鱼、鲨鱼和鱿鱼捕捞,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加剧了公海的生态压力,导致海洋水体的温度升高、养分和氧气含量减少,使得公海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对更深海域鱼类的捕捞和海底采矿活动的兴起,公海生态和地球气候的稳定性正面临严重风险。当前,公海受保护的面积不到1%,这主要是因为国际社会缺乏有效的全球性管理机制。尽管2023年联合国高海洋条约的签署为填补这一治理空白提供了契机,但条约的生效仍需较长时间,多国尚未完成批准,实施机制尚未建立。
此外,数据不足、责任划分不明以及多边合作中的种种难题也在阻碍条约的快速生效。面对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紧迫现实,等待条约全面落实可能为时过晚。我们迫切需要制定全球性的行动方案,永久禁止公海上所有形式的资源开采,包括捕捞、海底采矿以及油气开采。 公海不仅是多样化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更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驱动者。平均深度达到4100米的公海,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汇,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较低水平发挥着关键作用。典型的代表是中层海洋(200至1000米深)的晕光带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它们通过日夜垂直迁移,将表层捕食的碳质物质带至深海,不仅促进了生物碳泵的运作,也维持了气候系统的稳定。
如果这一过程中断,全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工业化前增加3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将会高出200ppm。另一方面,养分泵机制通过大型海洋生物在不同水体之间的移动,实现深层养分向表层的传递,提升了海洋生产力。这些机制共同支撑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地球气候的平衡。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公海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捕鲸活动使鲸类数量锐减,导致养分循环被打乱;随后的远洋渔业扩张带来了大量的过度捕捞和生态副作用。目前,渔船数量众多,技术先进,但却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约束。
大量使用的围网和流动鱼聚集装置(dFADs)不仅捕获目标鱼类,也导致大量海龟、海鸟、鲨鱼和其他非目标物种的误捕和死亡。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海洋含氧量下降,进一步加剧了鱼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经济角度来看,高海域渔业的生物量本就稀少,捕捞的鱼类不到全球总产量的6%,且主要供给高收入国家。多数捕捞活动依赖于巨额政府补贴才能盈利,劳动力中还存在诸多人权问题。若停止高海域捕捞,大量资金可节省下来,濒危物种得以恢复,海底和水域生态系统免受进一步破坏。更重要的是,渔业资源将向邻近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溢出,使更多国家、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从中受益,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渔业管理。
对于海底采矿和油气勘探的呼声日益增长,尽管目前高海域尚未进行商业开采,已有三十多份探矿合同生效。国际海底管理局作为唯一的海洋深海矿产管理机构,承担着双重职责,既要推动采矿业发展,又负责监管,导致监管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并且,部分国家绕过国际法框架,单方面推动深海采矿,这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科学研究表明,深海采矿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包括栖息地破坏、大量沉积物扰动和海洋区域性缺氧。矿产资源稀缺且含量低下,开采过程所带来的环境代价极高。虽然绿色技术的矿产需求被用作采矿的辩解,但事实上陆地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其环境影响相对更易管理和监控。
此外,新技术不断涌现,有望减少对某些关键矿产的依赖。 因此,在当前科学认知和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严格遵循预防原则,暂停所有深海采矿活动。已有超过30个国家支持全面禁止或暂停深海采矿,以避免对海洋生态的不可逆伤害。保护公海资源,应当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保护公海资源的意义不仅限于维护全球海洋生态,更关系到整个地球的气候稳定和生命可持续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公海作为地球最大碳汇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从历史经验来看,人类多次在不理解环境后果的情况下进行了过度开发,最终付出沉重代价。现今,公海仍是一个相对未被充分开发和保护的区域,我们还有机会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关闭公海捕捞和采矿活动将促进海洋巨型动物的恢复,这些物种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运转海洋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恢复的生态系统将成为更有韧性的生物群落,帮助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这种生态修复将带来更广泛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包括促进海洋旅游业、增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和提高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 公海的永久保护并不影响合法的国际航运、娱乐性活动以及科学研究和生物资源探索等非开采性质的利用方式。
国际社会可以借鉴上世纪五十年代对南极洲的保护经验,联合制定严格的国际条约,共同监管和保护公海资源,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长远健康。 尽管当前全球在实施全面禁采方面还存在路径上的挑战,但科学与道德的共识已经形成。高海洋专家、政策制定者和保护主义者一致呼吁立即行动,避免海洋生态系统陷入无法逆转的衰退。全球变暖、生物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不断加剧,提醒我们海洋保护不容拖延。 保护公海是人类为自己及后代守护未来生存环境的关键一步。只有全球携手,立法、监管与执行共同发力,才能确保公海成为永续利用的蓝色国度。
我们应摒弃以牺牲生态换取短期利益的做法,转而倡导以保护为中心的海洋治理新理念。未来的地球,必须建立在健康、富饶的海洋生态系统基础之上,公海保护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