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快速进步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无疑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尤其是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却带来了另一场鲜为人知的挑战——用水危机。作为欧洲最干旱的区域之一,西班牙东北部的阿拉贡地区正面临着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带来的严峻水资源压力,这一现象在整个欧洲干旱带内均有顽固表现。阿拉贡地区以农业为主,丰富的玉米地、桃园和樱桃树闻名,水资源自古以来就十分珍贵。加之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干旱频率上升,这里的农民与新兴的科技企业之间的用水竞争日益激烈。微软、亚马逊等美国科技巨头纷纷在该地区大举投资,建设数量庞大的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因其高负荷运算产生大量热量,冷却系统成为耗水大户。据统计,欧洲数据中心行业在2024年消耗了约620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相当于24000个奥林匹克规格的游泳池。预计到2030年,这一用水量将增加到9000万立方米。建筑与维护这些数据中心所需的冷却水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科技公司利用水冷技术来维持硬件设备的稳定运行,保证人工智能系统和各种线上服务流畅输出。然而,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挑战,更关乎生态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阿拉贡当地农民和居民纷纷担忧,科技巨头的到来可能加剧水资源紧缺,威胁农作物生产和乡村生计。当地组织“Tu Nube Seca Mi Río”(意为“你的云计算干涸了我的河流”)因此成立,提出暂停新数据中心建设的呼声。农民代表Chechu Sánchez直言不讳地表达了普遍的心声:当大资本入侵水资源时,普通农民往往是最大的输家。除了西班牙,爱尔兰、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已出现类似现象,干旱和水资源争夺问题正在成为欧盟在推动数字与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必须正视的现实难题。欧盟官方曾设定目标,计划在未来五到七年内将欧盟境内数据中心容量增加三倍,以期在人工智能领域等科技前沿与美国、中国竞争。然而,对水资源的重压使得相关规划遭遇广泛质疑。
欧洲委员会在内部文件中提出,将对关键行业包括数据中心实施水 consumption 最低性能标准,努力推动水资源最大化节约。然而,在地方层面,居民与部分基层政府对上述措施的可信度表示怀疑。Villamayor de Gállego镇的市长José Luis Montero就曾公开表示希望重新审视数据中心选址问题,因他担心水资源供给会受到严重影响。阿拉贡地区政府反驳称,科技公司用水量受到严格监控,且都在提高水与能效管理水平。微软、亚马逊和谷歌这些科技巨头也不断宣传其可持续发展策略,宣称力争到2030年实现“水积极”目标,即在营运所在地区向水体补充的水量超过其使用量。微软全球可持续政策负责人Michelle Patron强调,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来检测管网中的水泄漏,优化水资源分配。
还有企业推出闭环水循环系统,号称大幅降低水消耗。尽管如此,批评者将这些宣传称作“绿洗”。激进环保活动家Aurora Gómez指出,亚马逊正申请在西班牙扩大数据中心用水量,增长幅度接近50%,与其“水积极”承诺大相径庭。牛津大学水科学专家Kevin Grecksch则强调自然界的水循环是有限且连续的,声称“物理上不可能补充超过已抽取的水量”,形象地比喻这就像声称人类创造了黄金一样荒谬。这背后彰显了一个基本的科学事实——水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创造。人类必须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合理规划科技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本身将是未来解决资源效率问题的关键。但目前情况下,在忽视生态条件和地方利益诉求的模式下盲目扩张,势必激化社会矛盾和生态风险。欧盟正试图推动跨国协作,出台更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与行业监管标准。未来数据中心的选址需要更全面考量水源可持续性,推动更先进的水冷技术创新,甚至尝试冷却方式转型。例如,液冷技术因其节水优势而备受关注,预计可使冷却用水效率提升30%至40%。区域政府、企业与民间组织合作寻求创新路径,将成为关键。
此外,在设计和运营中加入更多水循环回收利用理念,也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向。总之,人工智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机遇和产业变革,但其对环境尤其是水资源造成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欧洲干旱地区的经验是一则警示,提醒全球各地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正视生态承载能力,科学规划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只有坚持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并重,才能让数字化转型成为真正可持续的未来。面对人工智能与水资源之间的复杂关系,公众的声音、科学的指导和政策的协调将共同驱动更负责任、更绿色的科技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