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们几乎可以在指尖掌控庞大的数据与智能工具,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效率的极大提升。然而,正是在这场技术革新的背后,一个深刻的社会心理现象正在悄然发生——即“去关心化”。这个词语看似抽象,却关乎我们每个人如何面对未来、如何理解自由以及如何保持对生命意义的敏感。去关心化,简而言之,是指人们在过度依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优化和预测未来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未来本质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关注与警觉,从而导致内心的麻木和自由感的削弱。 首先,需要理解去关心化的根本背景:危机与不确定性的本质。
危机,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突发性事件,其关键特征是对未来预测的破裂,使得任何对未来的推测都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面对危机,人类的本能反应是警觉——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化赋予的生存机制。人们往往通过“盯屏刷屏”——也即所谓的“doomscrolling”,试图搜寻潜在威胁的蛛丝马迹。这种行为虽然来源于对危险的本能警惕,却也极易陷入信息过载和情绪疲惫的恶性循环。现在的屏幕和算法设计,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通过不间断的信息流,让用户持续处于焦虑但无法抽离的状态中。 人工智能系统通过算法优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试图将复杂的未来简化成可预测、可管理、可控制的现状。
它们通过数据分析、行为预测和自动化工具,为用户勾勒出一个尽可能“稳定”的未来图景。看似这能缓解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实则却是一种“麻醉剂”,使人们远离了对未来真正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自由的根基。此时的“未来”被降维成一个可操控的变量,任何出人意料的变化都被归结为异常或错误,而非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德国哲学家兼文化评论家汉•比永•丘(Byung-Chul Han)在其著作《非物》中深刻指出,我们正变得对那些微小且司空见惯的事物失明。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习以为常的细节,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根基和对自身存在的扎根感。当我们沉迷于被优化的生活节奏和虚拟助手的即时响应时,实际上也在丧失接触生活本真脉络的机会,这种丧失不仅是感知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退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面对不确定性需要一种“关心”或“在意”的心态。一个人之所以会为未来挂心,正是因为未来有赖于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自由实质上是与不确定性不可分割的,没有不确定性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换句话说,掌控一切、预测一切的假象霸权,隐藏着对自由的终极否定。当人工智能代替我们做出决策、帮我们完善效率、指导我们下一步行动时,我们所失去的,其实不仅仅是行动的自主性,更是面对未来可能性的勇气和投入其中的热情。 面对这种景象,我们不禁要问:去关心化的社会与个体将走向何方?在一个被优化至极致的环境里,人类精神的何处安放?答案上,或许呼吁我们重新审视“关心”的价值和意义。
真正的关心不是对安全感的盲目追求,而是对生活的积极投入,是承认并拥抱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只有保持对未来的敏感和好奇,我们才能保持创造力、适应力和人类的深层自由。 此外,去关心化也折射出当前社会对技术依赖的悖论。一方面,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利和效率,释放了人类的双手与时间;另一方面,技术的全面介入却带来认知上的“贫瘠”,使人们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判断和行动的能力。算法和人工智能不仅在优化生活,更在重新定义我们的“关心”范式。当我们习惯让机器帮我们做决定,未来的“关心”是否只剩下接受和被动?如何保持思考的独立性,避免被“工具化”进而被操控,是一个亟需反思与警醒的现实问题。
在工作环境与生活节奏加速的背景下,去关心化也引发了对于身心健康的忧虑。不断的监控数据和优化流程使员工和个体陷入焦虑与倦怠。焦虑不只是对未知的恐惧,更是对控制感的丧失。当我们被要求全力“表现最佳状态”,同时又通过技术不断被提醒潜在风险和任务,心理负担加重,内心的“关心”能量被消耗殆尽。社会结构和工作模式需要重新设计,以赋予个体更多自我关怀与内在力量的空间。 同时,去关心化也与数字时代的信息生态紧密相连。
人们在信息海量流动中沉溺于浅层捕捉,逐渐失去了深度阅读和反思的习惯。深度阅读与独立思考是对抗去关心化的有力武器,唯有通过对文本、思想与经验的真正投入,人们才能激发出自主的批判力和创新能力,维持精神的活力与健康。 未来的发展应着眼于如何将人工智能和技术工具转变为激发人类关心和自由的助力,而非替代和消解它们。这需要设计者与使用者共同承担责任,避免技术被用作焦虑的麻醉剂或控制的工具。教育、文化和政策层面的综合发力尤为重要,鼓励批判性思考、促进心理健康、加强社区纽带,让技术成为人与世界连接的桥梁,而非隔离墙。 最后,面对去关心化的挑战,每个人都应自觉培养对生活、对不确定未来的敏感度和耐心。
真正的自由是在承认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勇敢选择与承诺。未来始终是打开的,而不是锁死的。我们需要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重新发现那份对未来的关怀,才能重塑内心的丰富与世界的可能性。只有如此,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和自由,而非将我们推向冷漠与麻木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