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人工智能(AI)似乎找到了它理想的土壤,尤其是在被称为“十年系列”(Ten Year Series)的教育文化背景中,这种融入日常学习和工作的模板思维,塑造了一代人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共生的独特方式。十年系列作为新加坡教育体系中广为人知的考试资料,早已不单单是考试的助力,更多地是一种教导人们遵循固定模板、追求正确性的思维训练。这种文化潜移默化地让新加坡人逐步成为善于利用现成答案、规避不确定性、优化既有模式的“有机算法”,而这恰恰与现代AI技术的核心逻辑不谋而合。十年系列文化深刻影响了新加坡人面对创新和创作的心态。不同于西方强调冒险和原创的教育体系,新加坡的学习方式更多强调回顾、模仿和反复练习,通过掌握历年考试的题型和答案,学生们学习如何“做对事”,而不是“做新的事”。这种对正确答案的追求,促成了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抗拒,使人们在面对未知时更倾向于依赖模板和既定路径,而非探索无序和创新的复杂性。
AI生成内容的机制本质上是基于大数据中已有信息的模式识别与再生产,它并不真正“创造”全新的概念,而是通过组合和优化已有的知识碎片,生成符合大多数人期望的结果。正因如此,AI技术对新加坡人而言并非异类,而是一种放大了他们原本习惯的工具。无论是学生用ChatGPT快速撰写作业,还是职场人士通过AI辅助完成文案与设计,新加坡人都乐于“外包”自己的思考工作,从而提高效率和达到可预期的成果。职场和创意行业中也体现了这种现象。设计师通过Pinterest搜集大量类似却极其统一风格的图像构成设计灵感,这种反复模仿和微调的过程更像是参与一种“审美循环”,而非真正的创新。营销团队不断通过A/B测试优化投放策略,追求的是转化率和客户喜好的“最优解”,而不是突破性的市场革命。
这种对数据与模式的信赖,进一步深化了新加坡人对“正确性”与“效率”的依赖,而这种思维正是AI技术的切入点。除了职场和教育,生活中的视觉审美和个人形象塑造也反映出类似的规律。在咖啡馆里你会看到一成不变的照明和家具风格,服装选择也趋于中性和功能性,所有设计都经过无数次的优化循环,形成了看似自然实则程式化的“新加坡风格”。这种“美学麻醉”效应使人们在无形中接受了高度标准化和模板化的表达,害怕跳脱出既有的边界。十年系列文化的精髓正是在于避免风险和不确定,用重复和演练换取稳定和保障。人们深知创新意味着冒险,意味着效益未知,甚至可能导致失败。
故而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走捷径,循序渐进地优化现有方案。这也造就了新加坡独特的“反打破文化”,容忍创新但绝不允许不确定性和混乱泛滥。AI的引入没有挑战这个体系,反而通过自动化重复劳动和加速优化过程,使得“复制正确答案”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由此我们看到,新加坡并非AI技术的创新先锋,却因文化基因与AI机制的契合,成为接受AI、依赖AI的典型范例。这种结合带来更深层次的反思,即人们应如何重新定义创造力。长期以来,新加坡社会将优化视为创新,将效率当作价值,殊不知两者本质不同。
优化是基于已有框架不断完善和微调,而创新则是打破旧有,解构再造全新的存在方式。AI的逻辑是取巧而非原创,是放大人类习惯性模板思维的工具。面对日益普及的人工智能,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否愿意跳出舒适圈,放弃对“正确性”的依赖,迎接混乱、失败和不确定的创作过程。真正的创造力源自接受无序和不可预测,乐于探索效率之外的价值。新加坡社会虽然在表面上拥抱AI,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和加速,但若想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格局中保有真正的竞争力,必须学会拥抱创新的本真,摒弃对模板和标准答案的盲目迷信。才有可能让AI成为催化剂,而非桎梏。
十年系列文化教会我们的是追求正确与效率,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对未知的接纳和对原创的勇气。只有当我们愿意接受不完美,允许表现无序,才能真正享受到创造的乐趣。人工智能无意代替我们的人类创造力,它只是照见了我们过去的模式和局限。未来的挑战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重新定义创造,挣脱模板的束缚,拥抱不可测的艺术与思考空间。这个选择将决定新加坡如何在AI时代找到独特且有意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