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了2026财年预算请求,将预算削减幅度高达61.7%,仅为39亿美元,相较于2025财年超过101亿美元的预算请求金额大幅缩水。作为推动美国科学进步和支持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培育的核心机构,NSF的这一大幅削减无疑引发学界、产业界和政策制定层面的强烈关注与担忧。美国科学发展将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这背后的原因又有哪些?国际科学合作和人才流动又将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文将从多维视角深度剖析这一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自1950年成立以来,扮演着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键角色。其资金主要以拨款形式支持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促进科学创新以推动国家健康、繁荣和国防。然而,2026财年这一预算请求的大幅缩减被业界形容为“美国科学的灾难性打击”,相关人员更直言不讳地指出,削减幅度高达65%到75%将挥刀斩断美国科学创意的源泉,导致科研人才流失并削弱国家经济增长动力。
这一大幅预算削减与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近几年政府提出了严苛的财政整顿目标,推行节约政策,同时对部分政府项目和人员进行了缩减。NSF在今年初进行过约10%的裁员,随后却遇到司法干预,裁员被暂缓执行。财务压力和政策导向给NSF的日常运营以及未来规划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也在学界激起了担忧浪潮。 众多领域的经费受到了重创,特别是数学与物理科学主任局(Directorate for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MPS)预算较2024年度缩水了67%,STEM教育主任局(EDU)预算削减更是高达75%。国际科学与工程办公室(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D/OISE)的预算甚至减少了80%。
这种级别的拨款减少意味着原本数量庞大的科研项目申请和审批将大幅减少。2024年约有3.67万份科研申请,预估2026年将降至3.3万份;而获批资助的科研项目数更是从9600件锐减至约2300件。 除了科研数量的大幅减少,对于学术人才支撑和培养的长期影响同样显著。NSF拨款不仅是科研项目的金主,更是高校招聘、青年科学家培养和多样性项目开展的重要保障。以哈佛大学为例,由于反对某些行政政策和意识形态要求,其高达1.5亿美元的近两百项NSF资助项目被撤回,这一措施极大影响了高校的研究生态和科研人员稳定。 面对美国在基础科学及教育投入的削减,全球科学研究的生态也将发生变化。
身处困境的美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可能寻求国际支持和合作,导致人才和科研项目向欧洲等地区转移。欧洲的“选择欧洲(Choose Europe)”计划就是典型例子,意图通过对科研项目的资助和人才引进,提升本土科研竞争力。美国资金减少、政策收紧的时期,正是欧洲加大吸引和留住顶尖科研人才力度的有利时机。 这一系列举措的国际影响还包括美国在全球科学影响力的削弱。长期以来,美国处于全球科研的领导地位,尤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具有核心优势。大规模削减资金可能导致美国在技术创新和科学突破上的速度放缓,给竞争对手创造追赶机会。
同时,国际合作项目和跨国科研资本的流动也可能因政策不确定性和预算压力而遭遇挑战。 NSF官方回应称,削减预算是出于财政环境的限制,聚焦能够产生最大国家影响力的投资项目。也就是说,在有限资源下,NSF将不得不重点支持被认为“最具战略意义”的科研领域,其他项目和研究方向则面临更大资金风险。但在科学研究本身依赖多元创新并且丰沛支持的情况下,资金过于集中恐怕将牺牲基础研究和创新的广度与多样性,降低整体科研生态的健康度。 彷佛被迫进入饥饿状态的美国科学,未来前路可谓充满挑战。科研人才的稳定性和创造力是科技进步的关键,资金削减不仅会影响科研设备,更会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团队建设。
美国的科学产业链,尤其是与高技术相关的中小创新企业,也可能因此陷入困境。 同时,美国科学的财政寒冬也促使学界反思科研经费的分配机制和管理效率。财政受限并非全美科研的唯一难题,长期以来资金分配存在效率失衡、重复投资和行政负担过重等问题。如何在保证创新动力的基础上优化资金使用,提升科研生态的韧性,将是未来重要的议题。 总之,2026财年NSF预算大幅削减不仅是财政数字的变化,更折射出美国科学政策和全球科研格局的深刻变化。面对资金饥饿,科研人员不得不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少的支持,而全球科研人才的流动和国际合作模式也将随之调整。
美国若想保持其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和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领先优势,势必需要在政策与财务上实现新的平衡,重新审视科研投入的重要性。未来几年,美国科学界如何应对这场“饥饿”,如何持续培养和激励创新人才,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长远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