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政治竞选中,口号的力量不容小觑。简短有力的竞选口号不仅可以迅速传递候选人理念,还能激发选民的情感共鸣,凝聚支持力量。从拜登的“是的,我们能”到英国脱欧运动的“夺回控制权”,这些口号都成为重要的政治符号,深刻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和选举结果。然而,是否存在一种统一的、通用的公式,能够帮助每一个竞选者打造必胜的口号?近日,政治战略家暨民意调查专家克里斯·布鲁尼-洛(Chris Bruni-Lowe)通过对全球超过两万条竞选信息的分析,提出了他对成功竞选口号背后语言秘密的见解。布鲁尼-洛声称,尽管没有绝对保证,但八个核心词汇常常能跨越文化、语言甚至政治光谱,激发选民的共鸣。这八个词分别是:人民(people)、更好(better)、民主(democracy)、新(new)、时机(time)、强大(strong)、改变(change)和团结(together)。
这些词汇被他称为“情感快捷方式”,它们无需繁复政策解释就能让选民直接感受到信息的力量。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词汇并不是某一特定政治派别的专属,而是能够被各类政治立场的候选人灵活运用。例如,在南非的社会主义阵营、卢森堡的保守派以及匈牙利的民粹主义者都能找到方式将这些词汇融入自身的政治叙事中。布鲁尼-洛特别指出,在这些词汇中,最常出现在成功竞选口号中的便是“人民”。这一点从美国克林顿1992年的“以人为本”(Putting People First)及“为了人民,为了改变”(For People, For a Change)的口号中可见一斑。这种把选民视为中心的语言策略帮助克林顿建立了“人民人物”的形象,对比了他的对手老布什的刻板形象,增强了亲和力和吸引力。
但除了这类通用词汇构建的口号外,历史上也不乏“定制型”成功口号的典范。以2019年英国保守党议会选举中鲍里斯·约翰逊的“让脱欧完成”(Get Brexit Done)为例,短短三字精准捕捉了当时社会最集中的热点和不满,一举击中选民痛点,成为强有力的号召。这类“定制型”口号虽然在特定时期极度有效,但其寿命往往有限,一旦社会焦点转移,其效果也会随之消散。布鲁尼-洛强调,“定制型”口号往往是针对单一突出议题、由局外人提出快速解决方案的产物,虽然爆炸性十足,但缺乏持久的普适性。在书中,布鲁尼-洛还专门讨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简称MAGA)的口号。尽管这一口号未完全符合他的八词公式,但其强烈的情感号召力和明显的分裂效应,重新塑造了美国的政治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口号早有先例:1950年的英国保守党以及1980年美国里根总统竞选都曾使用过类似语言,然而特朗普成功地将其打造成品牌符号,不仅注册商标,更成为政治鸿沟的象征,显示了语言如何赋予政治意义。与此同时,随着选举传播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技术的应用开始渗透到竞选口号的设计中。通过分析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前沿工具,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选民对特定语言刺激的神经反应,从而设计更加个性化且精准的竞选信息。未来,随着数据驱动的沟通模式盛行,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口号或许会逐渐被个体定制化信息所取代。回溯到历史,约翰·艾森豪威尔1952年竞选时的“我喜欢艾克”(I Like Ike)口号,是最早借助电视广告传播的成功范例之一。简洁、亲切带有感染力的表达,配合广泛认知的昵称,为竞选注入了人情味。
这为后来的竞选策略奠定了情感连接的重要基础。总结而言,虽然不存在哪怕一套通用的“必胜公式”,但几个核心关键词和情感触点却在多数成功的选举口号中频频出现。良好的口号需要契合社会氛围,精准捕捉选民需求和情绪,兼具简洁与力量。政治人物要想通过口号赢得选民信任,仅凭语言技巧还远远不够,个人魅力和政策内容同样关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竞选口号将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将融合心理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为候选人与选民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桥梁。选举口号,虽小,却有可能成为政治风暴中心的巨大能量,塑造历史的进程,也映照社会的真实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