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跨学科研究和领域转型已成为推动创新和解决复杂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最新研究显示,科研人员在跨领域“转型”时,往往面临“引用惩罚”的问题,即其转型后的研究成果获得的引用次数显著减少。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和职业发展,也对科学创新生态系统带来挑战。理解这一问题的根源,并探索相应对策,对于激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新领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COVID-19疫情期间科学家跨领域转型的启示 2020年爆发的COVID-19疫情成为全球科研界紧急响应的一次重要考验。大量来自生态学、人工智能、建筑学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迅速调整研究方向,致力于抗击冠状病毒,包括病毒传播监测、疫情影响分析以及疫苗和治疗方案的开发。
这种跨领域转型不仅展现了科研人员的灵活性,也是推动快速科研成果产出的关键。然而,研究表明,这种转型往往伴随着引用次数的下降。 来源于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家瑞安·希尔等人的研究指出,科研人员离开其原有的主攻领域越远,新的研究论文获得的引用次数就越少,这就是所谓的“转型惩罚”。引用作为衡量科研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影响着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经费申请和学术声誉。根据对过去五十年数百万篇学术文章和美国专利的分析,转型惩罚广泛存在于多数学科,且随时间推移有所加剧。 转型惩罚的成因与挑战 学者们关注科研集中度的原因在于,持续在某一领域有所积累有利于在该领域内取得稳步进展甚至突破。
然而,跨领域转型意味着要面对未知和挑战,重新适应新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这在短期内可能影响研究的深度和被同行认可的程度。与此同时,评审体系和学术文化更多倾向于奖励在单一领域积累突出成果的科研人员。引用量下降不仅反映了跨领域研究起步阶段的困难,也揭示了科研评价体系对多元化路径的支持不足。 跨学科合作的长期价值 尽管转型初期存在引用下滑,但跨学科团队通常能产生更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背景带来的不同视角和方法,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复杂问题,比如传染病控制、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多领域知识的融合。研究表明,跨领域合作的团队通常需要更长时间进行语言和方法的交流磨合,但最终产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超过单一学科团队。
相关调查也显示,诺贝尔奖得主更倾向于与远距离学科的同僚合作,激发奇思妙想,提高科研的突破性。 缩小转型惩罚的策略 为了减轻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科研人员和管理者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研究表明,若跨领域研究成果发表在作者曾经活跃的期刊上,可以吸引熟悉的读者群体,降低引用下降的幅度。此外,资助机构和评价体系应更加灵活地认可跨领域研究的挑战和价值,制定多维度指标,不仅依赖于引用数量,还应考察合作范围、创新潜力和社会影响力。 科研评价变革的呼声 科研人员跨领域转型所面临的引用惩罚反映出当前学术评价机制的局限。只有转变评价观念,赋予跨学科研究及转型更大的认可度,才能鼓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从根本上说,科学进步离不开新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权威学者和机构呼吁,评价标准应超越单纯引用计数,注重研究的实质价值和社会贡献。 未来科研生态应该是多样化且包容的,支持不同研究路径和角色的科学家。尤其是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科技伦理等复杂议题,跨领域合作不可或缺。加强跨学科交流培训,优化资助政策,加大对转型科研的支持力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结论 科研人员“转型”进入新领域不应被引用惩罚所阻碍。
COVID-19疫情期间的跨领域合作凸显了灵活应变和多学科协作的巨大价值。学术界和科研管理层需重新审视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多维度、包容性强的评估方法,激励更多科研人员敢于跨界创新。唯有如此,科学才能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和解决力,为社会带来持续而深远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