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金山一间玻璃围墙的办公室里,研究人员正激烈讨论着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是否能够安全地自学化学知识。强化学习专家反复提到“递归能力跃迁”,而另一位则在白板上不断增加“安全开关”、“解释层”等红色标记。尽管这场讨论显得庄严而关键,其实背后却是全球诸多实验室无声的竞赛。北京、旧金山乃至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都在竞相推进这一技术的极限,试图解答一个根本的问题:超级智能的“终点”到底该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也是未来的核心难题。 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充满矛盾。根据电影和主流文化,未来往往是灾难性的群像,充斥着机器人暴走、社会崩溃和生态衰败。
灾难故事能迅速抓住我们的注意力,成为票房和预算的保证,因为文化本能地倾向于将未来绘制成悲观且充满危机的图景。即使是最谨慎的观察者,也难免陷入“灾难先行”的思维定势。而现实却让人吃惊:从统计数据来看,我们的世界其实正经历着人类有记载以来最为持久和深刻的改善。极端贫困大幅降低,儿童死亡率降至历史新低,暴力和战争的发生率持续走低,人类发展指数不断攀升。虽然我们身处当下的舒适环境,却似乎忘记了历史上无数代人不得不忍受的饥荒、瘟疫和暴力。相比之下,当代的困顿不过是“口袋中的玻璃矩阵”带来的口角争执,而非生死搏杀的场景。
“乌托邦”这一词早已背负着历史包袱,被认为是暴力革命的温床,是理想主义的幼稚幻想。这也使得我们更容易选择审慎且“安全”的灾难论调,因为它不需要辩护美好愿景的复杂逻辑。可是,这种悲观的偏见可能在无形中钳制着我们构建未来的能力,困住了社会的想象力。 我们正处于所谓“对齐窗口”的关键阶段。随着人工智能迅速逼近通用智能水平,它将开始自我增强并以超越人类理解的速度进化。此时人类社会需要将自身的价值观和目标作为“固件”写入AI系统中,而这些价值观若没有被精确而积极地定义,未来的超级智能可能会偏离对人生存和福祉至关重要的原则。
仅靠防御性安全研究来避免灾难已不再满足需求,人类需要建立一个积极的未来愿景,明确我们期望实现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 当今的语言模型通过对人类文化的庞大数据训练,实际上是在“阅读”我们的故事和恐惧,内化我们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如果所有这些机器智能都被养育在一片灾难性预言的土壤中,那么它们学习的模式将自然倾向于预测崩溃和冲突。这不仅抑制了AI自身的善意潜能,也让整个社会更难以孕育积极向上的未来图景。我们是否正在无意间打造一个基于悲观自动补全的未来,使得真正的进步面临更大阻力? 有学者提出了“渐进理想国”(Protopia)的概念,作为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之外,更为务实而可行的未来观。渐进理想国不追求完美,而是每天微小改善的叠加,是能真正在现实中生根发芽、渐次进步的美好世界。
更重要的是,这种理念呼唤我们聚焦具体、可衡量的改进,比如更清新的空气、更公平的信贷、药物的可负担性,以及与之协同进化的制度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存在像印度班加罗尔恢复湖泊、肯尼亚无条件现金转移项目,以及中国黄土高原治理等切实改善社区和生态的生动例子,这些都体现了渐进理想国的实践样貌。 这些成就都具备几个共同特征:地方社区的自我拥有感、明确的执行成果以及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它们不仅无须超级智能即可实施,更培养了未来社会与超级智能共处时必不可少的多价值对齐、激励重塑和快速反馈机制。要培育好渐进理想国,我们需要营造一个鼓励想象力和细致规划的生态系统,因为历届伟大的技术突破,都起始于有人敢于详细构思未来的蓝图。从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到《星际迷航》中便携通讯器的灵感,创新的火花往往诞生于文字和想象之间。
如果我们不能清晰描绘想要抵达的未来,那么那样的未来就难以成为现实。在产品设计领域,应当以用户的福祉为中心,构建真正提升生活质量的方案,并欢迎社会共建美好的前景。政策制定者则需创造多元未来的实验空间,支持具备深思熟虑、抵御炒作周期的讨论平台。讲述者应当用丰富且细腻的笔触呈现逐步向好演进的世界,使希望成为足够鲜明和深刻的主题,打破灾难叙事的垄断。当代的我们更需要具备“未来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探讨未来的可能性,并意识到自己拥有改写未来的能力。 虽然连续的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的负面信息流及“各路专家”的危言耸听会令人陷入悲观,但事实并未因此改变。
今天出生的女孩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孩子都有更大机会接受教育,也有更多人享受安全饮用水和相对和平的社会。我们这一代人正活在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安全、更加健康的时代。乐观不仅是盲目的否认,更是基于清晰视角和积极行动的信念。 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说道:1910年某个冬日,人的性格发生了转折,现代主义随之到来。而2022年,另一个巨大的变局正悄然形成,智能的范畴开始摆脱生物限制,自主编写自己的“代码库”。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主动参与合著未来的“提交信息”,还是任由市场激励将未来自动编写成所谓的“默认值”?进步从未注定,而是一页页经过反复修改的草稿,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拿起笔去书写的史诗。
走进未书写的黎明,就是迈向一个由我们共同想象和塑造的明天。唯有展开双臂拥抱希望,结合实际行动与深度反思,我们才能契合智能时代的步伐,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未来的篇章尚未落笔,是时候书写属于全人类的光明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