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政治暴力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全球政治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这种暴力形式不再局限于零星事件,而呈现出更加频繁和极端的倾向。华盛顿特区以至科罗拉多州的反犹袭击事件,乃至针对其他族裔和宗教团体的暴力行为,无不反映出政治矛盾的激化。在这种环境下,如何理解政治暴力的本质和其背后的驱动力,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答的问题之一。 学界与实务界对此有着深刻的洞见,其中神经学家威廉·J·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在研究群众心理学和暴力行为的关系时指出,当前的社会环境让“助燃物”变得比以往更加干燥且易燃。简言之,社会中的极端意见传播渠道变得更加畅通,易于激化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催生更多的暴力冲突。
伯恩斯坦分析了政治暴力背后的心理机制时,提出了“曼尼教思维”(Manichean mindset)的概念,即将世界划分为“我们”和“他们”,一种高度二元化的认知模式。这种黑白分明的思维方式本质上加剧了社会裂痕,使得人们对持不同观点的群体出现敌意甚至仇恨。此外,他指出这种倾向具备一定的遗传基础,通过双胞胎研究发现,二元思维在个体心理特质中具有较高的遗传一致性。 从社会角度看,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使得拥有类似观点的人能迅速聚集并强化彼此信念。这种“同温层”效应使观点逐渐极化,原本中庸的立场向两极滑动,最终可能导致暴力诉求的出现。尤其在涉及种族、宗教和国家认同等敏感议题时,这种极化效应尤为显著。
社会中存在的真实怨愤也是推动政治暴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压力、教育和医疗保障的缺失,以及住房难题等现实问题,让相当数量人群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下降。这些现实困境使得群众更易被煽动,政治人物也往往利用群体身份认同而非经济利益来激发支持者的情绪。以美国政治右派为例,尽管许多支持者面临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挑战,却被引导以身份认同为核心,认同某种意识形态,从而投票支持可能损害其实际利益的政党。这种现象加剧了社会的撕裂,并为暴力制造了温床。 尽管政治暴力的表现形式和来源可能在左右翼之间存在波动,但伯恩斯坦认为这更像是一个周期波动,而非根本性的政治立场转移。
不论是左翼还是右翼,极端思维和暴力倾向都有存在。不同历史时期,暴力主要集中在不同政治力量,但其根源仍是二元对立和群体极化。 “群众歇斯底里”现象同样在现代政治暴力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伯恩斯坦的著作《群众的错觉》(The Delusions of Crowds)详尽论述了当个人进入群体时,意见如何相互影响,导致观点向极端靠拢,并最终催生暴力诉求。这一过程不仅限于政治领域,疫情期间针对疫苗的恐惧和怀疑即为典型案例,最初追求信息共享的群体,最终转向极端抗议和暴力抵抗。政治暴力的“干燥助燃物”也与当前美国选举制度的设计息息相关。
初选制度鼓励极端候选人以迎合铁杆选民为主,导致政治气氛日益对立,双方阵营互相激化,极端主义不断上升。伯恩斯坦指出,如果能实行开放式初选和更合理的选区划分,将有望缓解极化带来的危险,但政治现实使得这种改革难以实现。 对政治暴力的结束,伯恩斯坦持悲观但又理性的观点。他认为,政治暴力周期往往以严重的“净化性灾难”结束,即极端暴力事件成为全体社会共同承受的巨大痛苦,之后暴力才会逐渐衰退。历史上诸如1960年代末的政治刺杀潮和群体骚乱是典型的“净化性灾难”,其后社会进入较为平稳的阶段。 虽然近年来的1月6日国会暴乱和对特朗普的暗杀企图尚未成为彻底的转折点,但却在政治暴力的传播链条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社会大众和执法机关对极端行为的容忍度变高,甚至出现对暴力者的宽恕或纵容,这进一步助长了暴力倾向。由此可见,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民众认知的提升同样关键,只有建立有效的遏制机制,才能防止暴力不断升级。 实际上,政治暴力并非美国特有现象。历史上欧洲、亚洲等地的政治冲突同样经历了周期性的激烈阶段。北爱尔兰冲突持续数十年,最终因各方政治意愿和社会厌倦而趋于平息。中东地区持续的以巴冲突虽尚未达到彻底和解,但也显示出类似的暴力循环特征。
这种规律给美国提供了反思与借鉴的机会,即认识到暴力虽难免,但能通过制度调整和社会对话加以缓和。 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也应当致力于打破“我们与他们”的心态,促进跨群体的理解与包容。媒体、教育机构和政治领导者需承担起引导公众理性思考和情绪管理的责任。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更需警惕信息过滤泡沫带来的极化倾向,推动多元声音的平等表达和理性辩论。 长远来看,科技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都对政治暴力有重要影响。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速度无疑加快了极端观点的扩散,但同时也为民主参与提供了更多可能。
关键在于如何监管与引导科技应用,避免被滥用为制造分裂与仇恨的工具。 此外,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提升将大大削弱暴力滋生的土壤。满足民众对基本生活保障的期待,减缓社会阶层矛盾,是减少怨愤和仇恨的根本途径。 在此背景下,当前美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十字路口。政治暴力的“助燃物”比以往更加干燥和易燃,既是社会心态分裂的反映,也是制度结构未能有效调节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从制度改革、心理教育、经济改善到网络治理,构筑起多层次的防火墙。
唯有如此,政治暴力的循环才可能被打破,迈向更加和平稳定的社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