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局势的复杂多变,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其在贸易政策上的强硬立场引发诸多争议。2025年,特朗普仍坚定地坚持加征关税的策略,拒绝在贸易战中退让,引发了经济学家和国际政坛的广泛担忧。特朗普的这一立场,不仅加剧了美国与中国及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也有可能使全球经济陷入“经济核冬天”的泥潭。 特朗普将贸易战称为“解放日”的行动,认为美国经济遭受不公平对待,而关税则是一种保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他声称全球其他国家一直在占美国的便宜,而加征关税是修正这种不平衡的武器。尽管表面上美国股市因潜在谈判而有所回升,特朗普依然威胁要将中国的关税累积提高至超过100%,这无疑会导致包括iPhone、电脑、玩具等日常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美国消费者造成直接冲击。
经济专家普遍认为,特朗普的强硬态度将在短期内造成全球贸易体系的混乱,风险进一步累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以及经济信心的日益萎缩。著名对冲基金经理比尔·阿克曼便警告说,如果贸易冲突持续升级,后果将犹如经济界的“核冬天”,严重波及全球市场稳定。 特朗普试图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坚称“美国优先”原则高于一切,这也直接导致其对传统盟友欧盟态度强硬,甚至嘲讽其永远不会达成公平的贸易协议。此种立场使国际贸易谈判难以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被大大削弱。特朗普还在一次白宫记者会上公开表示,他可以谈判“非常公平”的贸易协议,但绝不会允许其他国家在贸易中“胜出”。 与此不同的是,部分共和党参议员开始表达对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担忧,甚至寻求通过立法限制总统的贸易谈判权限,他们认为特朗普的持续对抗可能对美国经济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然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图恩表示,这类措施不太可能获得通过。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也明确表示支持总统的贸易策略,愿意给予其“运行空间”以推进经济发展与贸易平衡。 然而,特朗普的这一贸易政策核心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尽管提出要重振美国制造业,美其名曰恢复美国工业的“19世纪辉煌”,但这种产业重塑需要数十年的沉淀与投入,而这与特朗普任期所剩时间明显不符。此外,高昂的关税与保护主义措施并非经济学界普遍认可的长远方案。相反,现代经济已经逐步由服务业和高科技驱动,低成本制造业回流的可能性较低,且美国消费者为关税埋单的局面更是不可避免。
在具体案例方面,特朗普对以色列加征17%的关税,即使面对以色列总理提出消除贸易逆差的要求,也表明了其不愿轻易放弃贸易筹码的立场。他甚至强调美国对以色列每年提供数十亿美元援助,暗示这应替代以色列希望的关税减免。类似的,对欧盟提出取消汽车及工业产品关税的建议,特朗普依旧批评欧盟“多年在贸易中对美国造成伤害”,显示出其对盟友的警惕态度。 从美国国内政策层面,特朗普的扩张主义野心并不局限于贸易领域,还涉及对格陵兰和加拿大的拓展意图,以及大规模移民驱逐和文化战的加剧。这些举措将贸易战与其他政策相交织,形成复杂多变的国际及国内政治经济格局。 经济研究机构高盛最新调整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概率,从35%上升至45%,显然对特朗普贸易政策持谨慎态度。
前美联储副主席莱尔·布雷纳德警告,当前政策可能成为“自我施加的衰退”,美国民众正逐渐感受到投资账户损失和商品价格上升的直接压力。社会舆论也开始质疑,特朗普这场贸易战是否真正为普通美国家庭带来了利益。 若综合考量,特朗普的坚决不让步固然彰显其政治意志和使命感,但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现实面前,采取抬高关税以期逆转国际分工的效果极为有限,并且风险难以估量。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加大、国际关系恶化都可能成为持续贸易战的直接后果。 未来展望中,除非特朗普能在政治压力和经济现实的双重驱动下做出调整,否则全球经济可能陷入更深层次的困境。美国国内也需认真反思贸易政策的长远方向,权衡保护主义与开放市场的关系。
这场不愿退让的贸易战,其最终结局是否会如多数经济学家所预见,演变成一场“丑陋的残局”?又或者,世界经济能否在动荡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些问题正成为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不仅影响美国经济的未来,也在深刻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将在未来数年持续左右全球经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