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兴起,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金融交易和资产管理方式。然而,长期以来,DeFi与传统金融(TradFi)被视为两个独立且互不相容的体系。摩根大通的最新观点则指出,这种分隔可能将在未来几年内迅速消失,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的融合或将比许多人预想的更早到来。 摩根大通区块链支付创新部门负责人内莉·扎尔茨曼(Nelli Zaltsman)在2025年戛纳RWA峰会上表示,区块链及其相关技术进步正推动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和采用链上资产。这意味着,不同于以往金融机构对于加密资产的观望和谨慎态度,大型银行开始尝试通过实际的区块链项目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扎尔茨曼强调,摩根大通的区块链战略具有“资产无关”的特点,旨在为客户提供跨多个区块链网络的实时访问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摩擦。
这既是针对监管环境的适应,也是为了在数字资产领域抢占技术优势。成功试点与Chainlink合作的同步结算技术,正是摩根大通推动传统资金与数字资产市场连接的重要里程碑。 Chainlink联合创始人谢尔盖·纳扎罗夫(Sergey Nazarov)称,这一科技进展体现了大型银行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链原子交割(DvP)交易,使得传统金融的资金流转和区块链生态中的数字资产实现无缝对接。具体来说,Crosschain atomic DvP结算技术可以确保在多个区块链网络之间完成同步交易结算,极大提升了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扎尔茨曼表示十年前摩根大通被迫构建自有私有区块链,这反映出当时缺乏支持大规模应用的成熟公链解决方案。如今,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生态发展,许多具备高效性、合规性和扩展性的区块链平台纷纷涌现,传统金融机构不再需要依赖封闭的系统,而是能更灵活地整合适合的公共链资源。
近期,摩根大通在Coinbase的Base网络上试点发行了名为JPMD的存款代币,这一举措被称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北极星时刻”。与稳定币不同,JPMD作为存款代币仍然保持在银行的存款系统内,却能让客户直接接触和使用链上的市场流动性,为机构资金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合规风险,同时提供了传统与去中心化金融之间的桥梁。 此举不仅契合了监管环境对金融稳定的要求,也满足了市场对于资产流动性和交易效率的渴望。纳扎罗夫补充指出,利用密码学证明和智能合约,可使小型交易对手获得与大型银行相同的信用保障,借助合规自动化引擎和预言机网络,能够大幅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力。未来,更多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将基于这一技术基础进行开发与推广。
当前,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意识到,拥抱区块链和DeFi技术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面对的趋势。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银行体验差”的负面事件后,传统金融加速上链的动力显著增强。各家机构纷纷探索如何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利用链上技术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并开拓全新的商业模式。 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关键窗口期。摩根大通的案例为其他全球银行树立了标杆,推动了行业更加积极地拥抱区块链和数字资产。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包括如何保障系统安全、保护客户隐私,以及在复杂的法律框架中寻找平衡点。
不过,从长远来看,DeFi与TradFi的融合将促进金融生态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借助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透明和去信任特性,金融服务将从过去的封闭体系变得更加开放与高效。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特点,使得交易流程减少人为干预和操作风险,提升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此外,资产数字化和代币化的发展也预示着资本市场的变革。传统资产可以通过链上代币的形式实现更高的流动性和更便捷的交易,而投资者和机构能够实时获得资产的价值与权益信息,助力更精准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 随着技术成熟和监管环境逐步明确,金融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歇。
未来几年,随着更多传统金融服务上链,DeFi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扩大,从简单的借贷和交易扩展至支付、清算、保险乃至更复杂的资产管理领域。整个金融体系的边界将变得更加模糊,形成一个融合传统与去中心化特性的混合金融体系。 总结来看,摩根大通的探索不仅预示着DeFi与TradFi的融合时代即将来临,也标志着金融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与业务革新。对于投资者、监管机构以及金融从业者而言,理解并拥抱这一趋势,将是未来保持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关键。与此同时,只有构建稳健的技术基础和合规框架,才能确保这场金融革命在实现高效便利的同时,保障市场的安全与公平。随着更多先行者的加入,融合的金融未来正逐渐成为现实,推动全球金融生态迈向更加开放与智能的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