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中国一直是令人瞩目的角色。近年来,伴随着疫情的冲击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习近平面临的经济挑战愈发显著,似乎正在迈向经济深渊。 疫情初期,中国采取了严格的“清零”政策,尽管成功遏制了病毒的传播,却也导致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商家反映,消费者变得愈发节俭,特别是在奢侈品和西方品牌上的消费明显减少。在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中心,许多商家开始感受到来自国内品牌的竞争压力。Wing Sang Electrical公司的总经理赫伯特·伦表示,以前消费者对西方奢侈品牌如戴森的热情不再,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具备性价比的本土品牌。
这一变化对于许多依赖中国市场的西方奢侈品牌而言,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巴宝莉、古驰和雅诗兰黛等品牌的利润都因中国需求减弱而下滑。这一现象并不仅仅是消费品领域的缩影,而是整个中国经济放缓的表现。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4.7%,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5.1%。随着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失去信心,创下了120亿英镑的资金外流纪录,习近平的经济政策也遭遇了重大挑战。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面临着由所谓的“四个D”构成的挑战:债务、需求、人口结构以及与全球经济的脱钩。
根据研究,约三分之一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在5月时处于亏损状态。中国的电动车平均价格在过去一年下降了20%。虽然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价格下跌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减税方式,但随着个人收入的停滞,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却愈发明显。 在北京,27岁的博士生吴婷指出,疫情后的就业市场格外严峻。许多企业因经济环境不佳而锁紧薪资,导致年轻人难以找到高薪职业。即便如此,吴婷仍对此持乐观态度,期望未来能够迎来经济复苏。
然而,许多观察者却并不如此乐观。 中国市场研究集团的董事总经理本·卡文德表示,消费者信心正在下降,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他提到,许多富裕家庭开始考虑将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以此作为风险对冲。 同时,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开始显现,名为“国潮”,即中国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选择可以体现民族自豪感的本土品牌。但这也反映出了一种新的节俭观念。尽管年轻消费者如吴婷在外出社交时的支出有所增加,整体的零售销售增长却面临疲软,接近疫情后最低水平。
卡文德强调,这一现象表明了消费者在高端品牌和经济实惠产品间的分化趋势,奢侈品行业正在经历一段痛苦的调整期。 在经济的另一端,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一些行业也开始感受到冲击。曾经依赖于廉价信贷的影子银行行业正遭遇财政紧缩。许多企业在购房泡沫破裂后感受到重大打击,监管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整顿措施使得这一行业雪上加霜。 艾迪·谢,前摩根士丹利首席亚太经济学家表示,生活在中国大多数人的日常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然而,影子银行行业的波动,却让许多置身其中的人感到困窘。
“便宜货的时代已经结束”,谢指出,未来的经济必将截然不同,缺乏廉价资金的支持,许多人都将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方式。 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似乎还在持续。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哈里斯,都在暗示未来将会加大对中国的压力。这不仅在商业领域引起了恐慌,也让许多中国企业主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其他市场,以减少对西方市场的依赖。 赫伯特·伦在一次美国商业旅行中提到,许多出口到欧美市场的公司正在改变战略,转向国内销售或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应对未来可能加剧的贸易战。
不少企业因担心关税而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不安。 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能否持续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降至3% 左右,主要是由于国内需求疲软导致的“失去的十年”现象。刘宗元,一位来自外部政论机构的高级研究员直言,即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消费,重构行业结构的过程依然漫长,上述问题可能需要十年才能得到缓解。 在市场及政策影响下,未来经济的驱动力不仅仅是增长的速度,更在于实现这一增长的代价。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关系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未来经济的展望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对于“经济深渊”的反思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