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定时炸弹”吗? 随着2023年逐渐接近尾声,关于中国经济的讨论愈发激烈。美国总统拜登曾将中国经济形容为“一颗定时炸弹”,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的背景下,这种表述是否过于悲观,或是恰如其分?在分析中国经济的现状时,显然答案并不简单。 首先,必须承认,中国经济在疫情后的复苏进程缓慢,这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青年失业率创下历史新高,外资投入减少,出口疲软,货币贬值,房地产行业也颇为危机重重。这一切都让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产生了疑问。
房地产危机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核心。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甚至占据了家庭财富的三分之一。然而,自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以来,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中国政府出于防范“美国式崩溃”的考虑,对开发商的借贷能力进行了限制,导致许多开发商债台高筑,无法偿还债务。如今,房地产需求骤减,房价暴跌,不仅让无数家庭感到财富缩水,也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正如经济学家阿丽西亚·加西亚-埃尔罗(Alicia Garcia-Herrero)所言,在中国,房地产实际上是人们的储蓄方式。
伴随着房价的下跌,老百姓的消费意愿也随之降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束手就擒,宁愿保留现有的现金,而不是冒险消费。这种状况使得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没有出现疫情后消费的复苏高潮。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的缺陷也在显露。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动。然而,现在这种模式显然已经到达瓶颈。随着建设项目的完成,地方政府的财务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于售地,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萎缩,这种依赖变得愈发脆弱。
随着经济形势的严峻,年轻人的失业问题同样让人堪忧。在2023年7月,中国16至25岁的求职者中,有21.3%失业,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的中央集权经济体制无法有效吸纳大量新进入劳动市场的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的毕业生。虽然中央集权体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时能发挥作用,但在经济转型中显得捉襟见肘。 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相对温和,至今仅是对借贷限制进行了小幅放宽,并在利率方面作出微调,而并未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外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受到打击,希望政府尽快采取措施,但中国的领导层似乎更倾向于采取长期策略。
尽管在纸面上,中国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平均年收入仍仅为12,850美元,近40%的人口仍生活在农村,这一长期视角在某种程度上使得领导层可以不受选举周期的拘束。 然而,对于中国的未来来说,单纯的长远规划并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强有力的政府限制可能与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不相容。习近平主席对于意识形态的重视,或许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有效治理的忽视。当经济运行良好时,公众可能对这种治理方式感到满意,但当前经济困难以及对于家庭财富的冲击,让人们的耐心正在消耗殆尽。 从各方面因素来看,中国的经济似乎正处在一个转折点。
我们知道,过去几年在技术、绿色产业、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投资,体现了中国希望在全球竞争中把握未来的决心。然而,经济的短期困难和中长线的发展目标之间始终存在张力。 最后,是否会出现拜登形容的“定时炸弹”局面?在当前情况下,虽然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解体或崩溃的可能性依然较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在面对危机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正如经济学家安东尼奥·法塔斯(Antonio Fatas)所言,领导层或许对当前情势的忧虑应是明显的,但他们对所需采取的措施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正在面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巨大的内部挑战。
如何在全球经济变局中保持竞争力和稳定,将是今后中国领导层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因此,尽管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人们依然应当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保持理性与审慎的期待。